[ 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 李让 ]: 各位来宾、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我们现在召开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会。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主席台就座的几位嘉宾,他们是: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陈星灿先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先生。 昨天,22个入围项目展示了他们的工作成果。刚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评委,秉承科学、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入围的22个项目进行了认真评议,通过投票的方式,评选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接下来,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先生宣布入选项目名单。 [ 2023-3-28 10:30 ]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 下面我宣布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按照时代排序,它们是: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让我们向以上入选的项目表示热烈的祝贺! [ 2023-3-28 10:35 ] [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 李让]: 谢谢关强副局长。 再次向入选项目表示祝贺!同样也祝贺其他入围项目团队,正是你们出色的工作、辛苦的付出,让2022年度的中国考古更加精彩。 下面,请媒体朋友提问。 [ 2023-3-28 10:40 ] [ 中国之声记者 ]: 请整体介绍一下今年十大新发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当前我国考古发掘呈现出来哪些新的趋势?谢谢! [ 2023-3-28 10:41 ]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 作为评委,我的心情很复杂。首先,祝贺十个入选项目,其它12个项目没能入选,为它们感到遗憾。说实话,这次评委工作是最受煎熬的,绝大部分项目在往届可以入选,但是,今年我们考虑有些项目还在持续做,有些项目显示出了非常重要的迹象,如果再进一步发掘会更清晰,重要性会更凸显,这是考虑之一。 总体上看,今年我们都认为是不寻常的大年,我们有大年、小年之说(小年特别优秀的项目不是太多)。史前时期七项,换到往年每一个都可以当选。所以,今年竞争非常激烈,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考古发展,在围绕重要的学术目标下功夫,而且每个项目至少做了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第二,从发掘原因来看,主动发掘占的比例在增加,包括文物保护情况,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去年,25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实施,1432个基本建设考古项目高效开展,主动发掘项目在增加,围绕着某一个学术目标设置考古项目。主动发掘项目当中,有我们已经做20多年中华文明探源项目,有考古中国项目,围绕这些大的专题组织,有力地推动了考古的科学化和进展。还有一些基本建设的考古仍然可以出大彩,比如贵安新区大松山,包括温州朔门的古港,温州为了保护这个遗址,大量的投入。 第三,年代均衡,有万年左右的山东临淄项目,接近五千年的山西碧村项目,而且我们有好几个项目这次没有最终入选,凌家滩、南佐、太平都是实证五千年文明非常重要的资料,有些工作还要持续做,所以,没有能够入选。夏商周三代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王朝国家的阶段,二里头、殷墟都是当时都城遗址。后边秦汉时期,各具特色,一直可以到元明。 另一个特点,最近这些年宋元以后的考古受到关注,夏商周三代以后有文献了,现在看秦汉以后仍然非常重要,古书记载就是政治事件,王朝更迭,现在的生活文献当中很少,我们考古能够揭示出当时生动的生活画面。还有一个特点,科技考古大显神威,即使到元明阶段,科技考古仍能发挥重要作用,给考古学增添了望远镜和显微镜,可以看得更远、更细微,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体体现新时代考古的发展。 还有一个特点,年轻一代在成长,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汇报的22个项目当中,很多是第一线的年轻学者,我发现年轻学者都很帅,一个个英姿勃发,让我们这些老头觉得后继有人,很敬业,科技考古,视野都比我们刚参加工作时候强很多,显示着中国考古发展会迎来更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 2023-3-28 10:42 ] [ 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 ]: 这次入选的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中,有哪些遗址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增添了实证? [ 2023-3-28 10:50 ]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赵辉 ]: 从远处一点说,多元一体这个名词的意思首先是考古学经过多年的发掘,加上各地多年发现,积累起来的物质文化面貌上识别出来,各地考古学文化、风貌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传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水土、风土里边,它的文化久而久之带有自己的特点,还有传统,因此,把这些现象归纳起来叫做满天星斗,中国史前文化起源和早期发展是满天星斗式的。接着发现这些文化是邻居,彼此有交流,久而久之有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把这个现象形容为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最近这几年,我们随着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随着中华文明探源课题的开展,我们慢慢开始发现创造这些不同文化背后的社会在文明化过程里也可能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自己的运作方式,有自己的文明化进程的途径。有自己的过程中,又慢慢地在融合,又慢慢地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中心,形成了一个历史的趋势,文化的多元一体和中国社会的多元一体,考古学现在进到这个层次的研究中。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新石器的一些现象,山西兴县碧村,安徽凌家滩,甘肃庆阳南佐,还有陕西西安太平遗址,评上了碧村,其他五个遗址的发现也重要,没有评上,我们很纠结。 我们看这几个遗址入围、入选的理由并不是一个新的文化面貌,都在揭露当地遗址所表现的、所体现的社会生活内容、社会发展状况,都是这些层次上面的考古学的发现。当然,有些我们了解的多一点,有些也是刚刚开始了解,比如西安太平遗址,我们发现它是规模很大的两个环壕组成的遗址,里面有各种各样迹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关中地区对这个时代的研究有点滞后,这是一个新补充。 刚才我们说到的兴县碧村,说到凌家滩,说到南佐,都是在一个地方上一段时间里所反映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些社会发展状况的资料。比如凌家滩,过去我们知道有一片高等级的墓地,但是,现在的发现遗址中央有一片很大的红烧土台基,里面显然是大型建筑。在墓地边上,我们发现有很大祭祀坑,这里面有大量的陶器、石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南佐,我们过去虽然知道,有一些重要线索,现在发现南佐遗址规模极大,仰韶文化晚期这个阶段,我们不可想象的,有可能到600万平方米,这是什么概念?有一个核心区,里面还有一个宫城,宫城有600多平方米面积的大型建筑,我们甚至想不通,这么大的大型建筑,顶子怎么搭起来的,诸如此类的问题。 从社会内容上来看,凌家滩和南佐又不太一样,它支持了我们社会多元一体进程的资料,当然,我们要把它吃透还需要时间,这正是中国考古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这儿,还要再强调一些,多元一体并不是由于有了夏商周三代就结束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甚至一直到今天。关于历史时期,请霍巍先生补充。 [ 2023-3-28 10:51 ]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 霍巍 ]: 谢谢赵辉先生!从考古材料当中去看我们的多元一体,刚才赵辉先生重点是从文明起源这个阶段,我稍做补充的是,进入秦汉以后,在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体制下面,我们多元一体是不断地得到巩固、发展,所以,我们这次考古发现当中其实除了入选的一些项目以外,还包括我们没有入选的一些项目。我举个例子来说,云南晋宁的河泊所遗址,在中央统一的治理结构当中是二元结构,第一,它有郡县的设置,有郡县长官,而且开通了畅通的交通路线;但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滇王,给滇王颁了印,中央王朝有效采取国家治理的方式。但是,很遗憾,这次精品太多,这个项目没有入选。 再举个例子,吉林的古城村寺庙址。我刚才已经讲到了,多元一体从几个方面说,第一方面,以中原为核心的我们的主体文化是怎么跟周边文化发生联系的,是怎么样进行交流、交往、交融的,那么,这个遗址的发现,我刚才讲它的意义就在于它跟我们魏晋南北朝以来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学遗存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东北亚,东北亚地区可能都会受到中原文化强有力的影响,体现多元一体当中不管是其他的一些民族或者其他区域都受到统一王朝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另外,入选的第二个项目,大松山墓群,1400多年,两晋以来民族融合高峰、高潮,在这个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又是非常重要的区域,它从两晋逐渐到唐代,然后到元明,实际上还可以延续到清代。这条线没有中断,我们看到西南各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中原王朝也是两套制度,一套我们知道的叫做流官制度,设置行政长官,另一套土司制度,体现了大一统国家治理视野下这样非常珍贵的考古学的实证材料,这些实证材料宝贵之处在于有很多系文献记载里可能只记载了精英权贵,一个墓区可以出土大量的细节,完善、活化这样的历史场景。刚才赵辉先生讲了以后,配合我们史前时期的考古,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不断裂的五千年乃至一万年以上的链条。 [ 2023-3-28 10:56 ] [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 李让]: 感谢媒体朋友们的提问和各位专家的精彩解答。长期以来各家媒体为中国考古成果的传播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你们继续关注、支持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 2023-3-28 1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