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概况 | 新闻资讯 | 政务公开 | 办事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
 
主题: 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
时间: 2021年06月08日 09:00:00
嘉宾: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 闫亚林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魏坚 ,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汤羽扬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柴晓明 , 北京大学教授 张剑葳 ,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 张中华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于春雷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张文平 , 记者
内容: 本次会议听取北京市箭扣长城、陕西省靖边县清平堡、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沙梁子古城遗址进展汇报,研究指导下一步工作。向媒体通报发现情况,解读考古成果的价值与意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图片直播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现场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现场
  •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主持会议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主持会议
  • 北京大学教授张剑葳汇报北京市怀柔区箭扣长城考古项目
    北京大学教授张剑葳汇报北京市怀柔区箭扣长城考古项目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于春雷汇报陕西省靖边县清平堡遗址考古项目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于春雷汇报陕西省靖边县清平堡遗址考古项目
相关摘要
 
文字实录  
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 闫亚林]

各位专家、同志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专题介绍涉及长城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新进展。首先,我代表国家文物局,向各位专家、领导和媒体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首先,我介绍一下参加会议的专家和同志们。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专家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坚、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柴晓明。参会的还有北京市文物局考古处处长郭京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剑葳、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张中华;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于春雷;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陈雅光、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平。参会媒体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环球时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旅游报、东方卫视。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长城保护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依法严格保护,更好发挥长城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时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国家文物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长城保护利用,传播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2019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为长城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重大文化工程,是“十四五”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设方案》印发后,国家文物局组织长城沿线各地和专业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公布了第一批83个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进一步梳理了长城历史内涵、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明确了秦汉长城、明长城作为重点的保护思路。近期,我们组织专家赴各地抽查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保护管理状况,调研长城保护展示项目实施情况,为各地科学、有序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指导。

二是集中批复了一批2021年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涉及12个省(区、市)近20个项目,并协调财政部下达了专项资金,优先保障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

三是积极开展长城精细化管理试点,在甘肃省启动了长城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省段试点工作,夯实长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基础。

四是推动长城价值发掘和长城保护理念传播。开展了明代砖石质长城维修指导文件编制和明长城展示专题研究,我们也发布了长城维修工程施工规程;推动中英两国专业机构合作开展长城保护跨国协同研究,双墙对话,向国际同行介绍我国长城保护理念、实践经验和工作成果。

长城考古研究和价值发掘,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选取北京怀柔箭扣长城、陕西靖边清平堡遗址、内蒙古呼和浩特沙梁子古城遗址三项考古成果进行重点推介,邀请长城研究和保护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度解读,一方面希望及时向公众介绍长城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长城研究和保护工作。

下面,请北京大学教授张剑葳汇报北京市怀柔区箭扣长城考古项目。

[2021-06-08 9:00]

 

[北京大学教授 张剑葳]

箭扣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区八道河乡境内,距怀柔县城约30公里。2018年以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配合箭扣南段长城修缮工程,联合对箭扣长城151-154号敌台进行了考古发掘。

151号敌台为回字形结构,敌台平面、中心室平面呈长方形。152号敌台平面呈直角梯形,中心室平面呈长方形,敌台顶部四面残存垛口墙,垛口中间设瞭望孔,出土75枚石弹及数块建筑构件。153号敌台平面呈长方形,敌台平面为回字形结构,顶部残存部分铺房墙体,四面残存垛口墙,垛口中间设瞭望孔。154号敌台设在三段边墙交汇的地理位置,平面呈长方形,敌台为实心结构,顶部残存部分铺房墙体,四面残存垛口墙,垛口中间设瞭望孔。

箭扣长城的发掘,为我们了解长城的建筑形制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为后续的长城考古研究提供详实的实物资料。发掘团队充分考虑长城工作的特殊性,将敌台的台体内部和顶部各视为一个工作单位,将边墙每两个垛口间的范围视为一个工作单位,设置统一测量基点,使用电子全站仪与GPS-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测量每个工作单位的四界标识物在三维测绘坐标系统的坐标,进行文字、测绘和影像记录。应用团队自主开发的“源场景”数字化系统跟踪记录对长城本体的干预情况,对修缮过程中的现场信息加以可视化,实现考古清理和修缮工作的过程管理。箭扣南段长城考古工作体现了长城保护原则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实践探索意义。

[ 2021-06-08 9:08 ]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 闫亚林]

下面,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于春雷汇报陕西省靖边县清平堡遗址考古项目。

[2021-06-08 9:2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于春雷]

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处在芦河支流—贾家沟南岸的梁峁沙地中,西距明长城约10公里,平面大致呈南北向长方形,长约600、宽约300米。

2020年5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清平堡遗址进行调查测绘并对取土地点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截至目前,完整揭露出一座大型院落,呈南北向长方形,长约60、宽约25米,院落内的明代石碑自述其名,根据碑文,该院落是明代名为“显应宫”的城隍庙,嘉靖年间曾重修过,后于万历年间由延绥副总兵杜松集资重修。显应宫由院墙、照壁、门厅、戏台、东西侧殿、大殿及寝宫等部分组成,布局规整、保存较好,尤为重要的是,殿屋和寝宫内发现了30余尊彩绘泥塑造像,形象可辨有城隍、判官、夜叉、小鬼等。

清平堡是明延绥地区“三十六营堡”之一。根据相关文献,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之后废弃。清平堡废弃后即被黄沙掩埋,城内遗迹保存较好、建筑格局非常清晰,是国内罕有保原貌存的明代长城营堡,是长城文化研究的重要实证材料。显应宫出土造像接近真人大小,颜色鲜艳,造型栩栩如生,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塑形工艺。

[2021-06-08 9:24]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 闫亚林]

下面,请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平汇报内蒙古呼和浩特沙梁子古城遗址考古项目。

[2021-06-08 9:39]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张文平]

沙梁子古城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沙梁子村西北,北距大青山约11公里,南距大黑河130米,面积约11万平方米,属西汉云中郡属县城。

2019-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山大学联合对该城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基本确认其平面形态和布局,并揭露一座大型单体夯台建筑基址。建筑基址位于城址中部,平面长方形,略呈西北东南向,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21米。残存面阔16间、进深2间,初步计算其使用面积近1800平方米。从塌落瓦片的分布和埋藏状态以及瓦当的分布和数量来看,建筑屋顶为重檐四面坡式。对建筑基址进行解剖时,发现一排被夯土台基叠压的储存粮食的窖穴,里面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粟、黍颗粒。对沟槽内堆积所做的浮选工作,也发现有粟和黍样本。结合出土的“萬石”陶盆、陶量等器物,该建筑最有可能是一座粮仓。

沙梁子古城为汉代最靠近长城的一座边城。边城具有十分突出的军事色彩,粮仓为长城防务提供粮草及武器补给。本次考古发现,第一次揭示出边城粮仓建筑的形制,为研究边城该类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为研究边城的布局及内涵提供了全新资料。这是我国首次在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发现和发掘的粮仓建筑,这一重要发现填补了汉代边城研究的空白,为汉代郡县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2021-06-08 9:40]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 闫亚林]

下面,请各位媒体朋友提问。

[2021-06-08 9:55]

 

[记者](中国日报)我是中国日报记者。我问一个可能比较业余的问题,可能跟很多保存状况不是特别好的遗址相比长城其实地上可见部分还是挺多的,比如它的建筑本身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长城比如墙体本身考古的话,除了利用修缮机会做一些保护性研究,在不破坏墙体的前提下怎么对墙体进行更好的发掘或者考古调查?之前采访故宫的时候他们说到房子不能拆下面怎么研究?长城可能也有同样的问题,想请教一下专家。

[2021-06-08 9:55]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魏坚]

这么说吧,长城现在在中国是国保单位,平常不做工作,没有主动性做工作前提下,只能按照国保单位对它的规范和要求对它的保护各方面做界定,比方说长城是国保单位,国保单位就有要求,多远多近,重点区域在哪里,建设控制地带有多大,对墙体不能碰,不能去那取土,只能按照平常已经规划好的规划管理,如果没有主动性工作情况下,你搞到什么程度,管理到啥程度,其实做不到。你能做到的,因为它在荒郊野外,某种意义上受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稍微小一点。但是,一旦有机械、动土,那真得注意了,按照文物保护法,必须有交代,提出计划来,报文物部门,文物部门去勘探,像当年还要穿越长城时候,能不穿就不穿,重点工程需要穿的也得穿。目前的情况就是按照长城是我们的国保单位,中国境内所有长城都是国保单位,按照国保单位要求,有建设控制地带,有国保的要求,按照这个做就没问题。在荒郊野外,一般没有大型工程的话,基本是自然状态。

不知道我表达清楚没有。   

[2021-06-08 9:56]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柴晓明]

从做考古工作来讲,比如遗址类的不讲了,纯埋地下,按照考古的做法去做。刚才这位记者同志问的实际上是地上面还有的考古如何去做?拆不拆墙?地面还有建筑的,可能只能用考古调查的办法,考古也有调查之后根据建筑形制判断的,这点能不能做到?再有,有的长城外表看上去是晚期的,可能利用早期墙体加固,有的跟夹心一样,万一哪个地方有断崖,我们做调查,说有过早期长城,刮个剖面看看还是允许的。最重要的是和建筑维修结合起来,比如这次修箭扣,有的时候,修完以后为了把病害消除或者确保安全,其实会拆一部分,然后再归回去,这时候是做考古非常好的时机,可以借机了解了解它的内部结构,就像张中华和张剑崴两位先生在箭扣做的一样。特别是地上还有的,我觉得这应该是最常见的方法,以后如何做,觉得这是起标杆作用的,包括用现在技术完整地记录下来,做得非常好。

[2021-06-08 10:00] 

 

[记者](光明日报)光明日报记者。我追问一个细节,刚才听汇报时候说到箭扣长城在清理时候那里有很多树,如果不是因为修缮,在日常保护中,那些树是不是不能动?我的理解,一动那些树,那些树根会把砖带起来,是不是反倒是破坏了?在日常维护时候,如果不修缮的话,见到树也不能管,是吗?

[2021-06-08 10:05]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汤羽扬]

我们现在也在研究,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有破坏的树,实际上有处理办法的,会把上面去掉以后对它的根进行处理,这是可以的。如果把它拔起来,把墙拆了,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有一部分大概没有什么伤害的,加强观察。还有一部分,这么多年有些草类其实对保护是有好处的,我们把它先拿下来,把底下排水弄好了再把它放回去,像被子一样盖上,这是有好处的,针对不同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2021-06-08 10:06]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 闫亚林]

今天应该是长城考古的新一天,虽然在“考古中国”中把长城纳进来了,但是,怎么系统地开展长城的考古工作一直是我们琢磨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天三个项目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我们将来怎么做长城考古。第一,围绕重大问题主动做一些考古。第二,围绕长城的修缮去做一些项目。第三,刚才魏坚先生讲在多元一体背景下开展多元研究,可能还有第四种情况,配合基本建设,做一些抢救性的长城考古发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做好长城工作,给长城保护一个新的定位,刚才几位先生和大家都强调了考古先行。

我们都知道,我国长城资源非常丰富,分布于15个省市区404个县,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公里,明长城8851.8公里,众所周知,长城分布比较偏远,附存的环境各种各样,保存的状况参差不齐,保护的难度也很大,前些年我们也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有保护工程本身的问题,有游客破坏问题,有城乡建设破坏问题,有生产生活破坏问题,等等。

这几年我们开展了很多工作,一个是今天介绍的考古工作,不仅有今天介绍的三项,新疆的考古,在甘肃、宁夏、河北等等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我们完善了法律法规,也编制了总体规划和分省区规划以及重要段的规划,北京还提出长城文化带建设概念,我们以长城为核心,国家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提到了国家战略定位。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国文化遗产院一起开展了长城的科学研究,我们与国外开展多次双墙对话,与北京箭扣和河北喜峰口长城开展维修示范试点,开展分类保护。对于绝大多数长城,我们可能采取一些遗址保护的方式,限制、防止人为新的破坏。同时,我们也要监测气候变化对长城的影响,众所周知,这几年气候变化特别是在西北干旱地区,每年汛期对长城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也加大了监测力度。我们对一些濒危的重要点段节点开展强制性保护工作,北京每年大概工程量都在20处左右,采取临时支护、加固,同时,对于一些在重要的开展展示的地点开展了一些修缮保护工作,分类施策,精准保护。

对于工程建设,我们采取了跨越方式,尽量在消失段落进行选址,而且长城工程建设都事先进行了考古工作,所有这些努力,应该说在过去5年长城的保护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然,不是尽善尽美,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八达岭游客又在那刻划,箭扣野长城又有人穿越了,哪个长城在汛期又塌了一块,陕西或者甘肃老百姓羊又上长城了,种种情况还是不断发生。

我给大家通报一个刚刚发布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决议(草案)》,可能大家前段关注了决议草案泉州审议项目,其实还有很多保护状况的报告,中国长城保护状况列入精选版进行了陈述,关于长城保护的报告还有一个评述,我给大家汇报一下。

缔约国(指中国)持续落实由中国国务院颁布的《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并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缔约国举办了长城保护的实地活动,保护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夯实遗产保护的法律基础,进行研究和培训活动,以及公募普及活动,保护新技术的积极应用等等,包括柴院长去中央电视台做演讲。

缔约国还保持了与英国的交流合作,在2019年11月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英格兰遗产委员会联合出版了《双墙对话:中国长城和哈德良长城论文集》,2020年10月5日中英双方举办了国际线上论坛,探讨了两个长城遗产展示议题,针对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决议》,确保将解决不断增加的旅游压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减轻大规模人流给遗产造成的影响,减少旅游设施给遗产造成的累计影响,缔约国采取了一些措施,确保八达岭段长城的可持续旅游,包括从2019年6月1日开始设立的日最大游客量6.5万人,开辟网络购票预约系统以及建立实时管理的早期预警机制。上述措施可能会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根据41届世界遗产大会决议要求,缔约国同时提交了关于2019年底开通的京张高铁的遗产影响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京张高铁并未对八达岭段的遗产本体或景观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在这个《决议(草案)》中,我国的长城保护工作获得了高度评价,世界遗产中心认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对长城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了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得到妥善保护,本年度共有三项世界遗产获此殊荣,长城是唯一一项文化遗产。另外两项是科特迪瓦的自然遗产。本决议草案如在44届大会上通过,这个大会7月份在福州举行,长城将是继2018年大运河之后中国又一项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的保护管理工作示范案例。

谢谢大家!

再次感谢大家!感谢专家!感谢各位媒体同仁!感谢各位考古同仁!今天“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到此结束,谢谢!

[2021-06-08 10:10]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Copyright Reserved 2014-2025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 京ICP备13034673号-2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网站标识码:bm7200000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