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概况 | 新闻资讯 | 政务公开 | 办事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
 
主题: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09月13日)
时间: 2024年09月13日 09:00:00
嘉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张弛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徐良高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林留根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戴向明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 张森 ,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甘恢元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武志江 , 记者
内容: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听取浙江省衢州市皇朝墩遗址、江苏省兴化市草堰港遗址、河南省方城县八里桥遗址工作进展汇报,研究指导下一步工作。并向媒体通报发现情况,解读考古成果的价值与意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图片直播
  •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会议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会议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森介绍浙江省衢州市皇朝墩遗址的新发现和研究进展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森介绍浙江省衢州市皇朝墩遗址的新发现和研究进展
  •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甘恢元介绍江苏省兴化市草堰港遗址考古新发现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甘恢元介绍江苏省兴化市草堰港遗址考古新发现
相关摘要
 
文字实录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09月13日)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

各位专家、同志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召开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介绍3项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首先,我谨代表国家文物局,欢迎大家的到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9月10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甘肃麦积山石窟,强调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昨天下午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

按照“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整体部署,广大考古工作者扎根田野、求实创新,深入推动史前文化、农业起源、夏文化与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等重点课题考古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今天,我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个项目介绍给大家。

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参加会议的专家和同志们。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专家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戴向明。

参会的还有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森、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甘恢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武志江。

项目所在地文物部门和考古所同志: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江苏省文物局局长拾峰、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何军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盛之翰。

项目所在地方人民政府同志:南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华锋、衢州市衢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立明 、兴化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林峰。  

以及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罗娟。

本次会议还邀请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朋友们。 

按照会议议程,首先,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森介绍浙江省衢州市皇朝墩遗址的新发现和研究进展。

[2024-9-13 09:00]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 张森 ]:

浙江省衢州市皇朝墩遗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9300—800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至202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皇朝墩遗址总面积约70000平方米,主体包括2处台地、1条环壕及1处水稻田,遗址周边还发现古河道、古水塘,以及连接古水塘与聚落环壕之间的水沟等遗迹。其中1号台地位于遗址北部,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8900平方米。2号台地位于遗址南部,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25000平方米,已发现灰坑、柱洞、灰沟等遗迹10余处,出土陶器、石器等遗物百余件。环壕围绕2处台地,周长约900米;通过解剖发掘,确认了台地及环壕营建于上山文化中期,存在多次修整迹象,至跨湖桥文化时期逐渐废弃。水稻田位于台地东侧,面积约15000平方米,局部区域发现垄坡和疑似木质遗物残留的朽痕,出土夹碳陶片。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判断水稻田的年代为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

皇朝墩遗址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遗址,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

[2024-9-13 09:05]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

下面,请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甘恢元介绍江苏省兴化市草堰港遗址考古新发现。

[2024-9-13 09:20]

 

[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甘恢元 ]:

江苏省兴化市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年代距今约7200—690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以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草堰港遗址总面积80000余平方米,被近2米厚的自然淤积层所覆盖,特殊的低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物得以完好保留。考古发现房址、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200余处。其中,房址分为木构建筑与芦苇建筑两大类;灰坑集中分布于发掘区西部,部分用芦苇席铺底,一定数量的灰坑内填埋有木板或圆木。目前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陶器中釜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罐、钵;骨器数量众多、打磨精美,其中鹿角靴形器已出土300多件;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等,其中钻木取火器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动植物遗存极为丰富,炭化植物遗存以水稻为主,动物骨骼遗存主要为家养动物猪和野生动物鹿、獐等。

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2024-9-13 09:20]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

下面,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武志江介绍河南省方城县八里桥遗址考古新进展。

[2024-9-13 09:35]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武志江 ]:

河南省方城县八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方城县,是一处二里头文化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700—1600年前后。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支持下,2022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八里桥遗址开展系统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八里桥遗址现存面积约1350000平方米,勘探表明遗址北、西、南侧分布有壕沟,东部以潘河为界,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潘河东岸新发现有大面积同期文化遗存。遗址内探明有沟类遗存11条,将遗址南部划分为相对完整的5个区域,目前主要对大型夯土建筑区和手工业遗存区进行了发掘。其中,大型夯土建筑区面积约48000平方米,1号基址位于一处长方形夯土台基中部,坐北朝南、四周有廊、前有庭院。主体建筑南北进深12、东西宽31米,面积372平方米;南侧有2处门道,宽1.5米,门道处用碎石子铺垫。周围发现有祭祀坑,出土有陶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遗物。2号基址与1号基址东西并列,形制相似,目前仅揭露出西南角。手工业遗存区发现有墙垣和冶铜相关遗存。墙垣经多次修筑,底部有人祭现象,南墙保存较好,目前探明长度约190米;中部发现有大面积灰黑土堆积,出土有铜炼渣与炉壁等冶铜遗存,为寻找冶铜手工业作坊提供了线索。

八里桥遗址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该聚落初步揭示的大型夯土建筑等重要遗迹,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态、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线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

[2024-9-13 09:35]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

下面,请各位媒体朋友提问。

[2024-9-13 09:50]

 

[ 中国青年报记者 ]: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有一个新立项的课题是“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请问这个项目目前进展到什么阶段了?皇朝墩遗址的发现对这个项目有什么推动作用?

[2024-9-13 09:53]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 张森 ]:

感谢您的提问。“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是浙赣湘三省联合申报的一个“考古中国”项目,一年多以来三省齐头并进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浙江省主要以上山文化为工作重心,其中上山文化遗址数量已经增加到24处,上山,下汤,湖西三个遗址的主动性发掘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收获。这次皇朝墩遗址的发现,比较完整地展示了遗址的大环境及遗址的完整结构,还发现了成规模的早期水稻田,可以说这个时期稻作农业社会的框架已经逐渐清晰起来,甚至可能已经超越了形成阶段;同时,我们在过去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稻田寻找方法的基础上,在皇朝墩遗址考古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寻找早期古稻田的研究方法,包括前期的野外调查,系统的勘探取样,植物考古分析,重点位置试掘确认等,相信随着这种工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未来我们会找到更多的早期水稻田,进一步推动我们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探索。

[2024-9-13 09:55]

 

[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提问。可否就草堰港遗址的兴衰谈谈区域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2024-9-13 10:10]

 

[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甘恢元 ]:

感谢您的提问。通过我们前期考古勘探、年代学研究和环境考古研究得知,距今8500年前,遗址所在区域地面比现在低10米左右,在这8500年间,随着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升降以及长江、淮河等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遗址区域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在距今7200年前遗址区域为滨海湿地,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宜居之地,草堰港先民选择在此定居,种植水稻、狩猎采集,繁衍生息数百年,随着再次遭遇海侵,随后变成受海洋影响的潟湖,不再适宜人类生存,草堰港先民被迫迁徙至地势更高的地区。所以在遗址上能够看见1.5至2米厚的淤积层,其中既有海相沉积也有湖相沉积,至新石器时代晚末期,该区域再次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陆地,在周边形成了以龙虬庄、蒋庄、南荡等为代表的龙虬庄至良渚/龙山时期的遗址,如今,遗址东距黄海直线距离已达百余公里。草堰港遗址的兴衰及区域内史前文化的发展进程正是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性之间关系的生动体现,对于当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024-9-13 10:12]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

感谢各位专家、同志们和媒体朋友们。今天汇报的3个项目,是史前考古和夏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皇朝墩遗址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草堰港遗址是江淮东部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力填补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八里桥遗址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态、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线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这些考古新发现,向我们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成就,它们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有力实证。

同志们,朋友们。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国家文物局将持续推进文明探源、“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推进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践行“大考古”、抓好“大保护”,铸牢自信之基、增强力量之源。各考古单位要科学制定中长期考古工作计划,加强多学科合作与科技支撑,深刻阐明考古成果价值内涵。各省文物部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加强原址保护,长远谋划、一体推进考古、保护、研究、阐释、展示、利用,保护传承中华历史文脉,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文化根基、贡献文化力量。

最后,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支持关注我们的考古工作。提前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快乐!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4-9-13 10:30]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Copyright Reserved 2014-2025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 京ICP备13034673号-2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网站标识码:bm7200000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