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考古百年 > 征文选登

北礁出水明初铜钱与郑和船队沉船遗物

北礁灯塔

1974年和1975年广东省海南行政区两次西沙群岛文物调查中,在北礁礁盘采集出水了可识别文字的铜钱8万余枚;1996年西沙群岛文物普查中,又在北礁礁盘发现铜钱6万余枚。共计14万枚以上,其中明代永乐年间政府铸造的“永乐通宝”铜钱7万余枚,占总量的一半之多,且没有流通使用痕迹,成串整齐码放。这些“永乐通宝”应是郑和下西洋从府库提取的新钱,其船队行经西沙群岛北礁海域时,有船只不幸沉没而遗留下来。

北礁出水的古代铜钱

1974年西沙文物调查中,在北礁东北角向外的礁盘边缘发现一艘明代沉船。发掘出水秦至明代铜钱403.2公斤,可辨识的铜钱有80706枚。其中,明代“永乐通宝”49684枚,其余铜钱的品种较为复杂,有秦、新莽、西魏、唐、前蜀、南唐、后周、北宋、南宋、金等历代钱币,还有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林儿、徐寿辉、陈友谅等铸造的钱币70余种。1975年第二次西沙群岛文物调查,在北礁发现铜钱1995枚,时代涵盖秦、唐、宋、金、元、明。其中明初“洪武通宝”108枚,“永乐通宝”1215枚。

出水铜钱

1996年西沙群岛文物普查时,在北礁礁盘上发现了水下遗物点及陶瓷器遗物。此后不久,又征集到从北礁打捞出水的中国历代铜钱,共计6万余枚。据调查了解,这批古代铜钱在北礁礁盘东北角外侧发现,应同出自1974年西沙文物调查中发现的沉船。这些铜钱因长时间受海浪冲击和海水侵蚀,原来的保存形态已发生巨大变化。胶结在珊瑚石间的成串铜钱钱孔中残留着一些当时穿钱的细绳。而一些成堆铜钱与珊瑚石胶结物的表面仍残存有竹篾编织物的痕迹,可以推测当时装载铜钱的应是竹筐篓类的器物。经对北礁古代铜钱进行初步整理、辨认及分类统计后,能识别钱文的单个铜钱约6万枚,其中,明“洪武通宝”1.7万余枚,“永乐通宝”约2.3万枚。

此三次调查工作发现可辨识的各代铜钱共计14万余枚,其中明“洪武通宝”1.7万余枚,“永乐通宝”7.4万余枚,即明代早期铜钱约占北礁发现钱币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一显著的时代色彩反映出这批北礁铜钱明显的历史特征。

为数最多的永乐通宝

在14万多枚可辨识钱文的铜钱中,明代早期的“洪武通宝”和“永乐通宝”铜钱多达9.1万余枚。明成祖朱棣的“永乐通宝”时代最晚,数量最多。其表面未有经流通使用留下的痕迹,这与北礁出水的其他时代铜钱有明显的区别。因受到海水不断冲击,大都分布散乱。但胶结在一起的“永乐通宝”铜钱,多数整齐码放,还残存穿孔的细绳,没有其他年代铜钱混杂其中。相比之下,其他历代铜钱则散布杂乱,且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因流通使用而产生的磨损痕迹。由此可见,北礁铜钱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

北礁出水的明代“永乐通宝”应是官府根据自身开展对外贸易需要,从明代的铸币机构或官府钱库直接调拨出来装船出海的。数量巨大的“永乐通宝”新钱币不可能来自普通商家或私人钱庄,因为他们一般只会使用已在市场流通的旧币,不可能拥有如此之多的新币。除数量居多的明代钱币外,还有部分明代以前的各朝旧币,这可能反映了明代商贸活动中时常出现的一个经济现象:历代旧币仍可以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流通使用,这一现象在一个朝代前期尤为明显。这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现实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反映出历代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大量流通的历史事实。

府库新钱与沉舟侧畔

1974年、1975年和1996年三次西沙群岛文物普查中,北礁发现的钱币最晚是明代“永乐通宝”,这是判断沉船年代上限的重要依据,即不早于明代永乐年间。三次调查发现的古代铜钱,应出自同一艘古代沉船。该船装载如此大量的古代铜钱放洋南下,又以全新的“永乐通宝”为主,说明它不是一艘普通商船,应是官方船舶。能装运大量全新货币的船舶只能是属于中央朝廷所委派的官船。当然,如果官船装载的钱币还不够时,便会征调社会上流散的历代旧币来补充不足。从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来看,应与北礁出水以明代“永乐通宝”为主的钱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是,这艘装载大量明“永乐通宝”钱币的沉船就有可能隶属明代郑和船队,在七下西洋的某次航行中途径西沙北礁海域时不幸触礁沉没。

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诸国与地区而言,中国国力在当时十分强盛,而其余多数国家与地区相对贫弱,几乎没有能力铸造钱币,只能通过贸易往来中使用的中国货币作为硬通货进行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势必造成贸易支付上的不对称情况,海外诸国与地区对中国货币强烈的需求,使得中国古代货币在海外出现货轻钱重的历史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古代钱币在当地经济活动中充当了流通货币的角色。

郑和船队的遗物

明代永乐初年,明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郑和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间,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巡航、访问和贸易活动。由于海外诸国在历史上对中国货币的强烈需求,以及同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交往的实际需要,郑和船队也装运了大量的明代和前朝历代的中国钱币。发现数量如此之多的明代早期铜钱。这正是那段重要历史的真实写照,印证了古代中国铜钱一直大量输出海外的历史事实,凸显出鲜明时代特征。

1974、1975、1996年,西沙群岛初始的三次考古调查,因开展时间早、水下遗址破坏少而收获巨大。这批数量巨大的洪武、永乐通宝至今仍是西沙海域与明初郑和船队最直接关联的沉船出水实物,印证着那段七下西洋的恢宏历史画卷。

(海南省博物馆  韩飞 郝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