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作为“扎根文博一线 传承文明薪火”的代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王元林参加了这次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面对媒体提问有条不紊,遇见4位 “战友”心潮澎湃,王元林认为“扎根文博一线 传承文明薪火”十二个字道出了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心声,通过活动让他对文物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岗位不同 目标一致
何谓“扎根”“传承”,又如何能做到“坚守一线”?王元林感触颇多,特别是在见面会活动中尤其深感多年来国家和社会对文物工作给予的关心关注。和来自考古、博物馆、革命纪念地、文物执法等一线代表见面交流,让王元林多角度了解到文物工作的复杂性,更加深知什么叫作爱岗敬业:“这个行业是由方方面面的多样工作所支撑起来的,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保护好、传承好文物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王元林在柬埔寨做出土文物清理 顾军/摄
王元林从1997年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加工作以来,接受西北地区文物考古和历史古迹保护专业训练和工作锻炼,基本养成了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一线工作的职业习惯。这些年他结合考古专业积极配合文物保护工作,尤其是近十多年主要承担国际合作援外文物保护和联合考古任务,接触到了更多国内外的同行前辈,真切体会到坚守一线的“莫高精神”的实质,使得他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并时常鼓励自己要尽心尽力做得更好。他谈到,作为长期工作在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一线人员,就是要坚持不懈做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锲而不舍、终生以之,从而在比较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中传承好文明薪火。譬如从事援外文物保护国际合作交流来讲,就得发扬“莫高精神”和援外先烈铸就的国际主义精神,热爱这份工作。而且工作中要尽可能从文物保护和考古专业技术角度向外方讲好中国文物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同时把国外优秀文明历史和历史文化遗产介绍到国内,让更多人能了解,还要尽己所能发挥学术专长,注重比较研究,更加全面深刻地挖掘文物中蕴含的人类文明,起到互学互鉴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文交往和民心相通。
不惧考验 未来可期
近30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中国文物研究所)赴外文物保护与研究队伍一直走在该领域的前列,王元林是这支专业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老一辈文物工作者承担实施了援助蒙古国文物建筑的修缮,截至目前已经支持帮助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等国家完成了多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王元林参与了其中部分工作,他介绍:“援外文物保护工程是综合性文化活动项目,我是学考古出身并长期从事考古研究工作,通过多年参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等国际合作项目,开阔了对文物修复和古迹修缮工程项目的业务学习与实践视野,增长了见识,促进了我个人业务的进步,保护文物、研究历史的自身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另外,我们团队对东南亚考古的研究不断深入,加强了与合作方的互相了解,积极支持了中国考古和文物保护的国际化程度,支持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这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合作文物保护带来了极端严重影响。为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除了坚守尼泊尔文物建筑修复现场的队员外,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都在国内开展考古资料整理研究、深化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和工程资料整理以及相关图书出版,同时开展人员培训,提高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能力,几项相关科研课题研究也有序进行,总体效果良好。与此同时,中心团队还调整充实项目人员储备,优化方案和计划,确保疫情防控解除后第一时间赴外修复工程项目,保证进度和质量。
在执行国际合作援外文物保护工程和考古研究项目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艰辛吗?王元林摇摇头说:“如果非要说有的话,恐怕就是长期工作生活在祖国北方地区的人员,对柬埔寨、肯尼亚等热带地区的田野工作环境的适应是一个考验,无论旱季和雨季的考古与工程施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再有就是面对涉外项目严格的管理要求,面对受援国和合作方的不同管理制度和社会风俗,面对国际组织和相关专家的专业质询等,对科学完成合作项目是较大的专业管理能力上的考验。”一边历经考验,一边关注问题。近年来,王元林对中国文物援外工作领域的专业技术和项目管理人才培养问题思考很多,他认为,既要结合现有援外工程项目在实践中锻炼人才队伍,也要联合高校有计划地培养国际合作文物保护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话语权和治理能力建设。“未来,伴随着我国传统对外援助向国家国际发展合作模式的转变,我们从文物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视野和能力建设方面都应当积极做好适应,更加积极支持人文交往和文明互鉴。”王元林对自己从事的领域有着深远的期许。
步履不歇 苦干实干
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中国考古人备受激励。但对于社会上用“考古热”一词简单解读概括,王元林并不赞同。“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考古研究的深入和社会价值越来越凸显,这本身就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王元林说,作为文物领域考古专业技术工作者,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要树立对文物考古在传承文明历史、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等方面拥有极端重要价值及其作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其次从专业角度做好深化考古学研究、推动文物保护、支持管理利用和传承文明历史的本职工作。当然,还必须要做到考古工作中在文物面前更加知敬畏、懂谦卑,严守职业底线。“当前,文博考古行业迎来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作为一线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者,我们理应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行,为国家文物管理和决策奠定最为基础的实践支撑作用。”王元林非常笃定地表示要珍惜机遇,自觉做到“一句誓言、一生作答”,杜绝“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要在一线文物考古工作主战场苦干实干,去真真切切体会什么才叫“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王元林的言谈话语让听者深刻领悟到了文物行业的风范,也被这位今年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的文物工作者闪亮的平凡所感动。回顾过去在国内外的工作历程,他淡然低调地说,自己一直就是立足本职岗位,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实实在在地做了应当做的基层文物考古工作,尽了一份绵薄之力,虽然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也还仅仅是一个起步,实属微不足道。但是,从文物考古行业接续发展来讲,自己获得的荣誉和成绩无疑是建立在无数行业前辈百年来筚路蓝缕的艰苦探索和改革发展基础之上的,值得回顾和怀念,他说:“荣誉和成绩不但属于大家,还应该属于他们。”
(赵昀)
>>>往期回顾
基层文博人 袁晶:将“红船精神”传播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