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百年考古回顾与展望
- 发布时间:2021-10-29
- 作者:祝晓东
作为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地方,三门峡的考古大致可以分为两期四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的考古工作(第一阶段1921年至1949年),为三门峡考古工作的源起。从某种意义来说,三门峡的考古工作应始于1920年刘长山在渑池开展的田野调查,他带回600余件各式各样的磨制石器,促使安特生最终选择在仰韶村进行发掘。1921年10月至12月,安特生组织发掘了仰韶村遗址;1921年至1922年,安特生、师丹斯基、袁复礼还调查发掘了渑池不召寨遗址。仰韶文化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无史前时代的谬论,作为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内涵丰富、类型众多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我国考古学上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根脉。
第二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考古工作(1949年至今),这时期的考古可大致分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考古工作(第二阶段)是三门峡考古的再起航。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三门峡的考古工作主要由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来开展。重要的考古工作有:1951年夏鼐先生主持了仰韶村遗址的第二次发掘;1955年至1957年,为配合国家重大建设尤其是“一五”期间黄河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工程——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成立了以夏鼐为组长、安志敏为副组长的黄河水库工作队,先后发掘了上村岭虢国墓地、庙底沟与三里桥遗址、陕县东周秦汉墓、刘家渠汉唐墓,调查了黄河漕运遗迹以及灵宝、陕县(现陕州区)、渑池等新石器、夏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
对仰韶村遗址的第二次发掘,证实该遗址存在仰韶和龙山两种考古学文化,进一步摸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庙底沟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处于仰韶文化繁荣阶段的庙底沟类型,为研究仰韶文化的分期奠定了基础;庙底沟二期文化解决了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问题;上村岭虢国墓地的第一次发掘为研究虢国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虢文化研究初露尖尖角。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叶(第三阶段),三门峡考古平稳发展。此时隶属于河南洛阳地区的三门峡考古工作主要是在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馆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主持下进行。主要考古工作有: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了三门峡第二印染厂墓地、唐代姚懿墓,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洛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发掘了三门峡573干休所墓葬75座、房产局干部楼元代墓;洛阳地区文管会调查了灵宝、渑池、三门峡的碑碣;河南省博物馆发掘了灵宝张湾汉墓,调查了渑池古代窖藏铁器;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义马新市区西汉墓进行了发掘,在三门峡甘棠市场、氧化铝厂等地发掘一批北朝墓和隋墓。这些发现主要配合基建进行,以墓葬发掘为主,为研究三门峡地域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初步建立了三门峡考古学文化谱系和时空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今(第四阶段),三门峡考古进入繁盛阶段。1986年因区划调整,三门峡市从洛阳地区分离出来,成立了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开始了相对独立的考古工作。在做好基建考古的同时,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主动考古工作。主要考古工作有:
旧石器时代:调查了灵宝朱阳镇、卢氏县段家窑、洛河流域包括卢氏县等地的旧石器遗址和地点。
新石器时代:调查发掘了灵宝涧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灵宝铸鼎塬及其周围遗址、北阳平遗址,发掘了三门峡南交口、渑池关家、渑池西湾等遗址。1991年至199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对渑池班村进行了第一个多学科综合考古发掘;2002年再次发掘了庙底沟遗址;2005年又发掘了三里桥遗址;2000年至2006年先后6次发掘灵宝西坡遗址,发现大房屋、墓葬、蓄水池等重要遗迹现象。2006年发掘渑池笃忠仰韶至龙山时期遗址,调查了灵宝铸鼎塬史前聚落(三普);2019年发掘灵宝城烟遗址和底董遗址;2020年发掘灵宝北阳平遗址、对仰韶村遗址进行第四次发掘。
夏商周时期:1990年至1998年对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了虢季、虢仲等国君墓,发现了虢国兆域,进一步弄清了虢国墓地范围,加深了对虢国埋葬制度的研究和了解。2000年发掘了虢都上阳城,发现宫殿区、排水设施,城墙及双城壕设施。此前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陆续发现上阳城铸铜区、陶窑、粮仓。上阳城的发掘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城市的布局、功能提供了线索,是虢国研究的重大进展。2017年至2018年,在义马上石河发掘了一批虢国墓,为了解虢国灭亡后的去向提供了可靠信息。
此外还发掘了一批疑似为焦国的墓葬,为研究焦国历史提供了参考。在三门峡盆景园、人民银行生活区、西苑小区、九州通、阳光小区、湖滨佳苑小区等工地发现一批战国墓及车马坑。
秦汉时期:秦汉墓在三门峡地区分布范围广、随葬品丰富,数量众多,在历年的考古中均有发现。较为重要的有:1990年至1991年,2003年至2004年,2012年,为配合三门峡大唐火电厂建设,对该工地进行了三次发掘,发现古墓葬约2700座,主要以秦人墓为主;2017年至2020年三门峡后川城中村改造工地发掘秦汉、唐、元等时期的墓葬600余座,主要以秦和西汉早期墓为主。这批秦汉墓葬,数目众多,类型丰富,完整显示了三门峡地区从秦文化向汉文化转变的过程。此外,在司法局、刚玉砂厂、三里桥、干休所等也发掘一批秦人墓。1997年三门峡南交口发掘一批东汉墓,2001年在三门峡向阳发掘一批西汉中晚期墓葬。
南北朝考古:2015年至2016年,在三门峡上村发掘一批北朝墓;2020年,在灵宝大王镇发掘一批北朝墓。
隋唐考古:三门峡唐墓数量发掘较多。在三门峡市开发区、后川村、商务区、庙底沟、三里桥、陕县七里铺等均有发现。墓道形制多样,有长斜坡墓道(或带天井)、台阶式、台阶与斜坡混合式、方坑竖穴式等,墓室多为土洞单室,偶见壁龛,部分有砖铺底。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少见合葬,基本都有木质葬具。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女性伴有铁剪刀、瓷化妆盒、铜簪、铜钗等,男性多出砚台、铁犁。陶器主要有塔形罐、陶瓶,瓷器主要有瓷罐、瓷盂、瓷碗、执壶等。
宋元考古:主要有1993年及1994年发掘漏泽园,发掘墓葬103座,按千字文排序,墓葬规模较小,葬具简单,基本没有随葬品,墓主身份为贫民、士兵、充军的人或罪人。在中隆观山水、锦江公寓、庙底沟等工地,发掘一批宋代平民墓。墓葬形制为方坑竖穴墓道、小土洞室。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体葬,葬具单棺。随葬品较少,瓷器有瓶、罐、碟、碗、盏等,陶器有瓶、罐等。
成果综述
服务经济建设,基建考古成效显著 作为一个基层考古部门,每年配合国家、省、市基建项目开展考古发掘多达10余次。较为重要的基建项目有:国家重点项目南水北调工程、蒙华铁路、连霍高速及改扩建、三淅高速、大唐火电厂等。
机构建设不断健全,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1986年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成立之初,仅有工作人员两名。此后在三门峡市历任文化局、文物局党委的领导下,1990年建设了占地1300平方米,办公面积400平方米,文物库房2000平方米的办公区,编制由两人增加到13人,后又扩编至20人。2003年,改名为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21年根据三门峡市委决定,成立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中心,挂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牌,基本形成了老中青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考古队伍。
重大发现层出不穷,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一是曾三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分别是1990年上村岭虢季M2001、1991年上村岭虢仲M2009、2006年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两项考古发现入选国家百大考古新发现即仰韶村遗址、虢国墓地。
二是科研成果丰硕。自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以来,先后出版专著10余部,在各级报刊发表专业文章百余篇。主要著作有《三门峡考古文集》《三门峡文物考古与研究》《三门峡向阳汉墓》《三门峡文物精粹》《北宋陕州漏泽园》《淅川熊家岭墓地》《镜鉴陕州——三门峡出土铜镜选》,与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出版《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
新的征程
立足基建考古,开展文物保护 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开展考古发掘,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一直是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重要职责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持续深入,基建考古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考古前置作为一种新型基建考古模式的施行,给基建考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建考古要树立课题意识,做好学术规划;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完整提取发掘信息;要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提高研究水平,提升科研高度。
健全人才队伍,推动科研深入 以成立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为契机,招贤纳士,广泛引进人才。历年来,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从武汉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引进本科及硕士以上人才十余名,初步形成了以技能型为主变为科研型人才为主的结构。但囿于各种条件限制,目前博士以上高学历人才、考古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及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较为缺乏。
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发掘水平
要注重田野考古工地标准化建设,逐步推行考古工作平台,为考古发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及现场文物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不断推动科技设备在考古研究中的使用,将无人机、RTK、GIS系统、航测航拍等技术应用于工作实际;加强考古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实现考古数字化保管、储存、交流。开展院(校)所合作,打造研学平台。
2017年与郑州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将三门峡市丰富的文物资源和郑大较强的科研能力、人才实力相结合,推动考古研究纵深发展;三门峡市基建项目多,考古任务重,近年来与安阳师范学院开展合作,为该院提供实习基地,培养考古后备人才。陆续有近百名安阳师院学生在三门峡市学习田野考古技术。
新时期,新起点,新征程,三门峡市考古工作者将继续践行考古人的初心与使命,履职尽责,砥砺前行,做好文物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