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载春华秋实,35载博采众长。《中国文物报》一直是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2020年是中国文物报社最与众不同的一年,更是《中国文物报》对我个人影响最深的一年。这一年,我在国际视野下与《中国文物报》再续前缘。
我的父亲和母亲李恭笃、高美璇均为中国考古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40年来始终战斗在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共同发现和命名了“小河沿文化”及“马城子文化”两个史前考古学文化。这两个考古学文化分别被纳入对应的考古时代序列,填补了我国考古领域的空白。2013年,我父母亲60万字的《寻觅与探索——中国东北原始文化考古论文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5月《中国文物报》刊登了由张忠培先生为他们考古论文集撰写的序言。
受家庭熏陶,我对文物古迹情有独钟,《中国文物报》也一直是我们家的必备之宝。童年记忆中,我总会抱着重重的《中国文物报》合订本,从头到尾地翻阅个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关注《中国文物报》,在她的启迪和引领下,我开始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进修深造。2014年我编著的《永恒的魅力 时代的绽放——丽耘收藏集萃》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正是《中国文物报》伴我感悟历史、感悟时代并激励我成长。
融媒体时代,信息和媒介形式在不断演变,文博考古类信息内容与社会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文物报》也逐渐开始颠覆我对她的原有认知——从纸版扩展到网络、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网站、微博、微信,学习强国平台上也开通了“中国文物报”专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跟先生女儿远离亲爱的祖国。在莫斯科孤寂的疫情隔离生活中,《中国文物报》携我面对面感受历史故事,近距离触摸古代文明。“五一假期云考古”揭晓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简直难以相信,一年一度全国最高水平的考古成果汇报会竟离我如此之近。直播观看期间我不仅做了厚厚的笔记,并多次回放继续深入钻研。今年两会期间,“聚焦两会 关注文博”的专题特别策划篇章,让我第一时间在海外聆听到“代表委员之声”。特别值得庆幸的是我先后参加了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中国世界遗产理念与实践”“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解读”“2020年文物鉴赏(元明青花瓷器)”三个线上培训班。培训使我更加感受到文物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我撰写的学员新思《集思广益 革故鼎新》在《中国文物报》6月16日第5版及“文博中国”公众号发表。通过参加培训,让我更加坚信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宝贵遗产。
《中国文物报》伴我一路前行,坚守、向往、追求。历经艰辛,纵横驰骋。她教会我始终把握住对生活、历史、文化、艺术、人文、社会、世界,宽层次、多领域、新视角的深刻感悟和历练。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正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这让长期生活工作在俄罗斯的我倍感骄傲和自豪。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莫斯科学习工作生活的27年来,我一直在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从事文化艺术交流的具体工作。近年来年开始开展促进中国故宫博物院与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及俄罗斯国立东方博物馆与国内各大博物馆的合作项目。希望能以走进古人精神世界为策展思路,采用全新的文物组合与艺术视角,用古代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魅力,上演世界语境下的文明交流与对话。
《中国文物报》的拓展造就了我对多彩世界、独特文明、优秀文化的执着追求。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要继续在《中国文物报》的引领下,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虽然远隔千里,感恩有机会与《中国文物报》在国际视野下再继前缘!感恩35年来为《中国文物报》辛勤付出的每一位!你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你们更是时代的缔造者。(李 丽)
>>>征文选登 “我与中国文物报”征文 |《中国文物报》助力发散文博魅力
【点击了解征文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