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要闻
视力保护色:
“我与中国文物报”征文 |《中国文物报》助力发散文博魅力
日期:2020-08-28 字号:[ ]

我原先在扬州广电总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010年被新组建的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文博办”)借用,参与文博场馆评优、展览方案审定,文博活动策划、宣传及“文博丛书”编辑等工作。在文博办工作的十年中,我与《中国文物报》结了情缘,采写了不少新闻报道给她投稿,其中有4篇通讯、8篇消息被采用。此外,由中国文物报社等选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回眸·展望——文物报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中,还收入了我撰写的《细微之处见精神》,文章从“联络作者很贴心”“刊登稿件寄样报”“获悉刊误即订正”等细微之处切入,记录了我与报社人员交往的难忘点滴。

近日翻看自己发表在《中国文物报》上的十多篇稿件,我忽然有了新的发现。如果说这些稿件登上《中国文物报》是首次“亮相”,那么,这些稿件中“有思想内核、有典型意义”一些报道,因为这第一次才有了之后多次“亮相”的机会。

2012年1月25日,《中国文物报·博物馆周刊》刊登了我采写的《让游客跟随“亮点”转动》的工作通讯,稿件较详细地介绍了扬州文博系统在2011年上半年打开思路、拓宽眼界,举办各类展览、开展各项活动,凸显“亮点”聚集人气,扬州市区各文博场馆都行动起来努力打好“文博牌”。文博办相关负责人认为,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打造文化博览城”的规划。扬州的一些做法对别的城市有借鉴意义,应当利用多种阵地让发表在“文物大报”上的稿件继续“亮相”。于是,文博办主办的《工作简报》、扬州文博网等新媒体都及时介绍或转载了《让游客跟随“亮点”转动》一文,向不同读者群和网友进一步宣传扬州文博城建设的新成果。

2015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城庆大喜之年。为丰富中小学生的暑期活动,探寻了解扬城2500年文化之根,促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扬州市文博办、市文明办、市文物局、市教育局等七部门,共同策划了当年的“七彩之夏”文博夏令营系列活动。我采写的《让文物说话 讲名城故事——“七彩之夏”扬州文博夏令营活动侧记》,发表在当年8月4日的《中国文物报》上。在该系列活动2015年编印的《探寻扬州历史文化之根》活动征文选编中,也收录了上述侧记,进一步扩大了宣传。

扬州每年都举办文博夏令营活动,追求“常办常新”,2017年活动又出彩了——近千名营员,在扬州大剧院观看“非遗”传承人的精彩演出,“扬州评话”故事感人,“古琴古筝”旋律动人,“杖头木偶”逗人欢笑,“锣鼓小牌”催人奋进……舞台上散发着无穷的“非遗”魅力。另外,营员们还参观了扬州博物馆、扬州八怪纪念馆、朱自清故居等文博场馆,现场聆听了《阮元清廉家风》《“吴门四杰”报效国家》等专题讲座,受到了极好的“节俭廉洁、爱国主义”等教育。我继续对活动跟踪采访,写成通讯《将文化之根植入青少年心田》,图文并茂地被选登于当年9月19日的《中国文物报》上。翌年,由文博办主编、广陵书社出版的《绿杨文萃(2017)》,在其“文博采风”栏目里转载了这篇文章,为宣传“非遗”添砖加瓦。

我发表在《中国文物报》的稿件,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扬州文博城建设十多年来一直在向前发展的脉络,在无形中也让扬州精彩的文博事业传播得更广更远,《中国文物报》功不可没。(钱爱民)

>>>征文选登 我几十年的良师益友《中国文物报》

【点击了解征文活动详情】

责任编辑:高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