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开始担任河北省承德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之前我虽然在承德县文化馆也做过一段时期文物工作,但毕竟没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没有进行专门的业务研究,所以上任后觉得压力很大。不久,一份耳目一新的报纸《文物报》令我眼前一亮:这正是基层文物工作者的好帮手啊!于是我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方法和路子,前进路上有了很好的依傍和参考。
然后,我结合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和心得,也试着写文章。1988年4月8日,已经更名为《中国文物报》的报纸上发表了我的文章《谈文化站在文物工作中的作用》。那时候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开展,各乡镇文化站人员热情极高,不但提供文物线索,还亲力亲为,把从老百姓手中收集到的流散文物一批一批地送到县里。我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文化站的特点、优势和保护文物的意义。这是我在正规文物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业务成果,发表后很是高兴了一阵子。而且,这一年开始的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这篇文章也增加了分量,我顺利地评上了助理馆员。这之后,有《中国文物报》等专业报刊的陪伴,我在文物工作中如鱼得水,不但布展策划、考古调查等方面的技能大有长进,业务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有所建树。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掀起市场经济大潮,文物战线尤其是博物馆也迎来挑战。作为一名有着实践经验和内心感悟的基层文物工作者,我认为一是要保持头脑清醒,守住底线,二是要适应形势,灵活把握。1993年3月21日,我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文章《博物馆也要两手抓》,阐述了我的观点。2003年,我们加大力量,在县内开展近现代尤其是革命文物的调查,抢救整理出了一大批革命史迹材料。这项工作在老百姓中起到了极好的宣传作用,在业内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我撰写的《谈近现代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发表在2004年3月26日的《中国文物报》上,引起了多方关注……
2014年,我正式退休,告别了我深深热爱的岗位。但我退而未休,被承德县文体旅游局返聘做旅游宣传工作,《中国文物报》仍然是陪伴我身边的良师益友——我关注她,她也眷顾我。迷茫时,她给我方向;困顿时,她给我力量。我从报纸中了解方针政策,掌握方式方法,汲取先进经验,保持旺盛热情。几十年中,我在包括《中国文物报》在内的专业报刊发表论文50多篇,从最初的门外汉成长为文博研究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几十年的工作历程,我对这份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既严肃认真又亲和热情、既专业性又大众化的报纸充满深情。
退休后,单位为我赠订了《中国文物报》,让我与这位好朋友仍能常常谋面。我不但可以继续了解文物动态、领略文物神韵,还能继续为她投稿。2019年,报纸开辟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与文物事业”专栏,其中就有我写的《做最好的事业——一个“老文物”的情怀》一文,我在文章中历数了这30多年的经历,由衷地把文物事业称为“最好的事业”。我也衷心感谢《中国文物报》的陪伴。这位好朋友——我要和你一直走下去!(刘 朴,河北省承德县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征文选登 “我与中国文物报”征文 |体现新闻内涵 彰显文博特色——《中国文物报》精耕细作出“沃土”
【点击了解征文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