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文物报》创刊35周年,近日看到“我与中国文物报”的征文启事,作为多年的“老友”,不禁心有所动,于是开始了追根溯“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初入“文物”之门起,便结识了《中国文物报》,一路风雨相伴了20多个年头,即今倏忽已50。其间,《中国文物报》如一位同事或家人,无论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居家书桌上,随处可见其身影,她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让我及时了解文物工作政策、学习业务知识、增长能力和见识的良师益友。尤其是十年前,因工作原因我荣幸接过“通联员”这面旗帜后,成为“编外”文物报人,于是,这缘便又深了一步,更加亲近,同时,也增加了一份责任。感谢《中国文物报》不嫌弃本人才疏学浅,陆续刊发了我数篇工作通讯和随笔闲谈,并多次给予鼓励、提携,让我数度忝列“优秀通联员”。回想过往点滴,也许是太过熟悉,当真要向“老友”叙叙旧,唠唠心里话,竟一时不知从何谈起了。
报品亦如人品。一份报纸不仅要以内容为王,做到客观、准确、权威、可靠、可读,同时,版面的编排是否科学美观、舒朗清爽等,都会影响读者的感受。尽管每逢年末报刊征订季,各类广告纷至沓来,但经过多年的过滤筛选,个人阅读的口味变得愈加挑剔、专一,最终收入囊中的报刊往往寥寥无几,而《中国文物报》一如既往是我的必选。之所以“忠诚”于她,想必是靠此“老友”多年来积累沉淀形成的秉性,内容的权威严谨、厚重深沉、丰富多彩;文字平实,富于知性;版面自然大气、简朴干净。35年来,《中国文物报》搭建起文物人向社会各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威平台,贴近实际,不猎奇、不浮躁、不花哨,这在当下受商业大潮冲击下的媒体界,应该说是保持了一股清流和一片难得的净土,这其中,也是一代又一代报社人多年一贯的坚守,也幸得全国十多万文物人的守望相助。做好自己,讲好文物故事,发出文物人的心声,传播正能量,正是《中国文物报》文化自信的体现。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留下了岁月的印记。今天,随着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阅读传统报纸媒体、书籍获取信息的人群已属小众,而近几年喜见《中国文物报》融媒体发展也做得风生水起。也许是多年伴读渐成惯性,虽然已不似从前读物缺乏的年代常常将一份《中国文物报》从头看到尾,但目下我仍保持了对纸质媒体的偏爱。闲暇时光,煮一壶淡茶,燃一炷清香,一报在手,展卷品读,便得心神宁静。遇有心仪的篇章,反复咀嚼回味,又有心领神会,并于经典字句间“圈圈点点”“勾勾画画”,不觉间,人类的智慧如涓涓细流汇入了心田,身心得到滋润熨帖。偶有不经意间跳出的熟悉的名字及优美的文字,这般在报纸上与多日不见的老友“偶遇”“交流”的喜悦,又于无形中增加了阅报的兴致,也是我在读其他报刊时难有的意外收获。而我还有夜晚入睡前看报的习惯,借了报纸的轻便,报中娓娓道来的文史类散文小品,波澜不惊的内容,平实朴素的用语,令人心平气和,渐渐地,便已进入梦乡。
言尽于此,纸短意长。谨以此短文,献给风华正茂的《中国文物报》,以示祝贺! (河北省文物局一级调研员 刘洁)
>>>征文选登 “我与中国文物报”征文 | 共同记录文化法治建设快速发展的这五年
【点击了解征文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