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天柱工作照
秦陵兵马俑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有“世界第八奇迹”之美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下简称秦陵博物院)摄影师张天柱就是记录“奇迹”的人。他用绘图、摄影、摄像的方式记录秦兵马俑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精彩瞬间,记录秦陵博物院发展建设的重要时刻,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有助于人们多方面了解秦兵马俑的价值。
绘图摄影,样样精通
张天柱从小酷爱绘画,又受过专业训练,1978年起他到秦陵博物院考古队从事绘图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考古绘图》教材及相关的考古知识,不到一年就熟练掌握了秦兵马俑考古绘图的技能,并成为绘图能手和考古队的骨干。

张天柱工作照
从1989年开始,张天柱用绘图记录秦俑,为研究留下细节和数据。他先后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和 《秦俑学研究》等多部书籍提供线图。这期间,他先后参加了秦兵马俑三号坑、二号坑的考古发掘,主持考古绘图工作,圆满完成了考古发掘任务,并为秦陵博物院培养了一批绘图人才。
1994年,张天柱拿起相机,从胶片到存储卡,用镜头记录秦兵马俑发掘、保护、修复工作的精彩瞬间。起初,他只是记录考古发掘的点点滴滴,后来逐渐扩展到秦陵博物院的学术研究、文物保护、重要接待等各个方面,并成为不可或缺的兼职摄影师。从一个小铜箭头的出土到一把青铜剑、一张弓弩、一尊陶俑和一个彩俑的再现;从博物馆的一草一木到四季如画的馆前绿化区的建成,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秦始皇帝陵“丽山园”的建成开放……他用20余万张照片记录秦陵博物院的发展历程。
张天柱用光影记录秦俑人守护遗产的不懈努力,为政府接待、文物外宣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大量珍贵影像资料,受到了各级部门的表彰。
默默耕耘,硕果累累
张天柱参加过克林顿、普京、萨科齐、默克尔、莫迪、潘基文等30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社会名流的接待拍摄工作,因其高超的摄影技术和精准的预判能力,总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找到最佳拍摄点并及时抓拍,所以,他的每一张照片都堪称精品。
1998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到秦陵博物院参观,外办安排在博物院停留1小时20分,但克林顿却参观了3个半小时。当时只给秦陵博物院一个拍摄名额,张天柱一手扛摄像机,一手拿照相机,一个人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他说:“最难忘的就是我三次接待过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他85岁来的时候,我想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参观,没想到90岁他又来了。” 基辛格1979年至1987年先后三次来馆参观。2008年8月12日,85岁高龄的基辛格第四次到访,并兴致勃勃地冒雨参观了2小时10分钟,参观中多次向讲解员询问兵马俑的修复、骑兵的装备、青铜兵器的防锈工艺等问题,并不时讲给身旁的儿子和孙子听。2013年6月29日,90岁高龄的基辛格第五次访问秦陵博物院并停留2个小时,秦陵博物院向基辛格赠送《有朋自远方来》画册,其中有他1987年和2008年参观的照片。基辛格开心地让夫人看自己年轻时的模样。当他得知前两次来访都是张天柱摄影时,高兴地握着张天柱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
在张天柱的照片里,有秦俑军阵的壮观气势,有参观者的惊叹与仰慕,还有飞虎队老兵给兵马俑敬礼和节日期间观众为站岗武警擦汗等让人为之动容的难忘瞬间。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报刊发表摄影作品和图片新闻近千幅(条)。摄影作品《向老兵敬礼》《雀图》分获陕西省第十二届、十五届摄影大赛二等奖,部分作品赴印度、日本、韩国展出。
扎根一线,忘我工作
秦陵博物院日常工作繁忙,接待任务重,为了如实记录,也为了挚爱的工作,张天柱数十年相机不离手,工作时间随叫随到。他是公认的“拼命三郎”,一年四季都在单位,几乎没有节假日。他长期扎根一线,不知疲倦,废寝忘食。
2017年,张天柱的图录《记录奇迹》正式出版。该书以考古学者的视角,观察、记录了秦俑、秦陵的考古勘探、发掘、保护、展示等诸多方面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一部以图像形式记录秦兵马俑的学术史籍。秦陵博物院名誉院长袁仲一评价说,《记录奇迹》是一部鲜活的、多姿多彩的有关兵马俑的学术发展史,是一部集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文物资料典籍。包含着作者对最新考古成果的敏锐认识,闪现着作者对博大精深的秦文化遗存洞幽烛微的智慧眼光。

张天柱作品
在《记录奇迹》一书中,作者用照片展示秦俑军阵披坚执锐、气势磅礴的恢宏场面,令人震撼;反映了栩栩如生的俑像神态各异、刻画逼真的细节,让人感动;展示了秦俑二号俑坑上层大面积密集排列的棚木遗迹,跌宕起伏……该书还收录有秦始皇陵园出土的大批珍稀文物,每幅画面反映的都是客观、可信的历史真实,是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9月29日,作为张天柱工作成果之一的“记录奇迹”图片展在秦陵博物院开幕,以400幅精选照片将文物精美绝伦和深厚的历史艺术、科技内涵用镜头视角展现给观众。

张天柱作品
张天柱用30余年忘我工作的敬业态度,用精湛的技术、精美的照片记录着奇迹秦兵马俑面世、重生、精彩亮相的历史瞬间,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田 静)
>>>往期回顾
基层文博人|“人在文物在,我与文物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