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在首都博物馆举办。活动由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市文物局承办。
6位国内外专家围绕考古遗产的价值挖掘、阐释方式、公众参与以及可持续活化利用等议题,进行跨文化的思想碰撞,共同探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的未来之路。
位于北京房山的琉璃河遗址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被学界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
论坛从琉璃河遗址这一话题展开。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研究馆员、田野考古研究所所长田伟以“燕国分封的历史使命”为题,从地缘政治和资源控制的独特视角,揭示了西周初期召公封燕背后更深层的历史动因,将考古发现与其背后宏大历史背景紧密结合,展现了考古学在构建历史方面的独特魅力。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琉璃河遗址至少有殷遗民、周人和土著三种文化因素。”田伟认为,大兴安岭南麓及周边地区,至少从夏代开始就是重要的金属矿产区。从金属矿料运输路线看,琉璃河是其重要枢纽。总之,燕国作为西周初期的封国,其分封目的主要包括开疆拓土、镇抚边地、监视北迁的殷遗民及掌控北方资源运输要道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通过研究近年周原与琉璃河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论证了周原宗周与琉璃河燕都的等级、布局、结构差异,让大家对中国西周早期的都邑体系有了更为立体和清晰的认识。
“目前,从周原宗周和琉璃河燕都看不出有南北中轴线的迹象。如果将宗周没有筑外郭的郭区纳入视野,内城就在大城西北部,主轴线为东西向,大城东城门也非常壮观。”孙华说,内城(包括宫城)位于外郭的西北部,出城主街道为东西向,外加东西横贯全城的河流(天河),即为基于“法天”思想的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如果从隋唐洛阳城回溯,三星堆城则是该规划思想的源头。
从世界遗产的评估标准出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剖析了琉璃河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梳理了琉璃河遗址有关工作的国际视野与核心关键。
许宏列举琉璃河遗址的遗产清单,包括城市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王朝次级权力中心的证据、阶层分化与产业分工证据、区域性中心都邑的证据、与其他人群交流的证据等,并从“本体价值”与“传承价值”两个维度,为理解琉璃河遗址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历史节点”意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框架。
浙江良渚遗址通过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制度,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介绍了良渚遗址的价值体系及“一院三园”的创新阐释与活化利用实践,提供的考古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利用“中国样板”和“良渚经验”,令人受益匪浅。
马东峰认为,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良渚、琉璃河等大遗址的保护传承工作,不仅要组建专业队伍,持续进行考古,还要注重遗产价值提炼,做到有研究、有提炼、有管理、有传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来自国外的专家学者现场分享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见解。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全国委员会主席莉玛·胡贾以印度古城斋浦尔和拜拉特为例,阐述了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遗产保护是推动区域发展、安居乐业和环境可持续的重要力量。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访问助理教授、考古学博士高山带领观众进行了一场穿越虚拟与现实的哲学思辨,拓展了“遗产”与“考古”的边界,为数字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打开了新思路。
在研讨交流环节,嘉宾聚焦琉璃河遗址的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各抒己见。其多维解读,深化了对遗址核心价值与保护路径的认识。
在未来考古工作中,琉璃河遗址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思路等问题,马东峰给出了所思所想。他建议,考古工作要采用更多的科技手段,结合地质、水利、测绘等学科,同时建立考古工作站,进行持续细致的工作。
琉璃河遗址具有怎样的地缘政治特征?琉璃河遗址的考古证据如何有助于理解西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特征?
许宏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其交界距今3800年,中原地区进入王朝时代,开始向外辐射,后达琉璃河、拒马河一带,从文献中也可以看出,西周分封越是远的地方才分封重臣。与当时中原王朝不同,琉璃河燕都以“小都有城”为前提,其外郭更起到拦水坝的作用,可以从人地关系上考虑有关问题。
“从现有考古材料,可以看到琉璃河遗址周边有一些西周时期的小型聚落,处于从属位置。”田伟归纳得出,琉璃河遗址在西周早中期是一个区域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孙华认为,琉璃河遗址是西周分封制的有力见证,虽然目前资料掌握得不多,但可以确定是以旱地农业为主体、兼顾养殖业的模式,并通过政治、经济和产品贸易往来,把周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对于如何建设考古遗址公园,与会专家学者也交流了观点和见解。莉玛·胡贾提出,无论对于公众还是考古工作者来说,建设考古遗址公园都至关重要。当然,考古遗址公园要运用数字化展示方式,给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孙华建议,考古遗址公园可以保留农业景观,通过作物分类种植对遗址功能区进行标识和划分,打造更为原生态、兼具功能性和景观性的文化地标。
此次学术沙龙不仅为中外考古和遗产专家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也通过推动国际交流、凝聚国际共识,为全球范围内考古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传承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杨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