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映照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遗迹上,当西湖边晨练的市民与游客共享同一片山水,当船只从悠悠流淌的京杭大运河驶过,当游客漫步在独具特色的诸葛村……在文化保护工程的引领下,浙江文物古迹保护实践生动诠释了:真正的保护,是让文物古迹融入公众生活,让千年文脉在时代浪潮中奔涌不息。
管理高效:夯实保护根基
浙江对全省文物古迹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摸底调查,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总数已超75000处。隐匿在岁月深处的文物古迹走进公众视野,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同时,浙江积极推进文物古迹立法工作,通过系统性立法填补监管空白,形成了“国家法律+省级条例+地方专项法规”的三级法治框架。2006年,《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2021年,从省级层面出台《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同时,各地制定出台了《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台州府城墙保护条例》等30余部地方性法规,覆盖廊桥、城墙、窑址等各类型,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自2016年以来,浙江连续举办五期面向基层的文物保护实训班,创新采用了“理论教学+田野实训”的课程体系,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现把技术力量留在基层的目标。目前,参与培训的学员已经成为省内各地文物战线的业务骨干,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水平切实提高。
遗产多彩:守护与共享并行
8年时间成功申报3处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布设了数千个传感器,对六大要素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测。”西湖文化景观监测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水质pH值、游客密度、古树名木健康状况……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可以根据相关数据变化,随时调整完善保护策略。”
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的保护具有系统性和独特性,浙江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通过整治周边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修复生态系统等系列举措,使西湖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
“你们看,这是南宋的弥勒像,粗眉大眼,喜笑颜开,袒腹踞坐,两侧围绕着十八罗汉,罗汉的布局依山就势,有静有动,各具姿态,神态各异。”飞来峰脚下,导游小张正为慕名而来的游客作介绍。
飞来峰造像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要素之一,包含115龛397尊造像及大量石刻,是南方地区石窟造像的重要实例,在公元12世纪至14世纪的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独特人文、历史价值。
作为保护管理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坚持维护重于修缮、修缮重于修复的原则,开展了四期修缮保护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推动飞来峰景区数字化建设,开展全面三维数字化考古工作,为后续相关研究著录做好基础资料收集整理。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浙江作为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最多的省份之一,其活态运河保护理念获国际认可。浙江实施京杭大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工程,对运河河道、桥梁、码头等进行科学保护与修缮。同时,挖掘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运河文化长廊。

大运河(杭州段)广济桥
如今,大运河不仅是一条具有航运功能的水道,更是一条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文化之河。“以前运货,现在‘运’的是文化。乘客不仅能看风景,手机扫码还能听到沿岸遗产点的历史故事,运河真正‘活’在人们生活里。”运河两岸的游船运营者说。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其水利工程规模为同期世界之最,填补全球早期文明遗址空白。在遗址保护与展示方面,开创“良渚模式”,建设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瑶山遗址公园、老虎岭遗址公园等,并运用数字化技术让游客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良渚文化的魅力。通过打造考古遗址公园、开展考古研学活动等,让古老的遗址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让更多人了解良渚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赢得广泛赞誉。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0年被列为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余杭良渚于2024年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良渚古城及其承载的良渚文化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大放异彩,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举办,良渚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开幕式、火炬、奖牌、吉祥物、引导标识系统。多届“良渚论坛”的举办,为助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古建新生:从抢救修缮到动态赋能
浙江的文物建筑总量大、类型多,包括古塔、寺观、古桥、村落、园林、海塘、古道、古堰、祠堂、近现代公共建筑、工业遗产、别墅群、台门、卫所等。浙江积极探索多种模式,从抢救修缮到动态赋能,切实做好古建筑保护。
泰顺是“中国廊桥之乡”,现存古廊桥32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座。泰顺廊桥以其“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独特桥梁样式,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
2016年9月,受台风影响,文兴桥、薛宅桥、文重桥三座廊桥被洪水冲垮。三座廊桥的灾后重生时时牵动着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当地百姓的心。
浙江省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泰顺廊桥灾后修复项目突破原有方式,在修复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方合力’的遗产保护模式,仅15个月便完成修复工作。”
当地居民第一时间自发抢救被洪水冲散的廊桥木构架,热心群众及民间组织开展爱心募捐活动。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施工团队,成立廊桥灾后修复工程技术小组,每一座受灾廊桥都由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当地传统工匠和具有文物资质的施工单位协同参与修复,细致到点、精确到位,形成良好高效的“联动机制”,在延续廊桥物质形态的基础上,丰富了廊桥自身的价值与内涵,体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文澜阁作为七大藏书楼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澜阁修缮过程中,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对建筑结构、外观等进行精心修复,还通过举办古籍展览、文化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让公众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

文澜阁 周兔英/摄
南宋建炎年间,宋高宗念孔子后裔随其南下有功,赐庙宅于衢州。孔氏后裔在三衢大地为官兴学、衍圣弘道、礼义化民,为衢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多年来,衢州市深入挖掘南孔祭典的时代价值与现代意义,系统推进南孔精神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
2011年,以“当代人祭孔”为特色的衢州祭孔大典(南孔祭典)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6月,衢州市精心组织实施孔氏南宗家庙提升项目,在孔氏南宗家庙内环境、祭孔大典(南孔祭典)活动举办水平、孔氏南宗家庙讲解服务、孔氏南宗家庙展陈、南孔文化学术研究与南孔文化宣传等方面都进行了提升;同年9月28日,《衢州市南孔文化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实施,南孔文化的统筹整合和依法保护力度加大。
方岩山胡公殿建于清代晚期,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采用砖木结构,两进建筑内“胡公殿”“胡公祠”等牌匾、雕刻,雀替、牛腿等构件保存完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为清代传统艺术风格的代表。
“建筑整体于20世纪80年代大修,第一进在2018年进行修缮,第二进在2017年进行了修复。修缮过程中,尽量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构件,确保了其文物价值的延续。”浙江省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婺越通衢”牌坊位于枫桥镇枫溪江桥东堍,是枫桥古镇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唐时绍兴枫桥埠是婺、越两地山货土产的集散中心,故有“婺越通衢”之称,现存的“婺越通衢”牌坊是2018年所建。枫桥大庙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因地处枫桥,故称枫桥大庙。建筑坐西北朝东南,规模宏大,时代特征明显,造作讲究,结构精巧,保存完整,是研究民间庙宇建筑的重要实物。
位于杭州吴山脚下的胡庆余堂大井巷店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落成并正式营业,历经时代变迁,现在是国内仍在使用并保存完好的晚清庭园式商业建筑。1988年,胡庆余堂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筹建博物馆,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
胡庆余堂初建时为“前店后厂”布局,如今秉承“原址保护、原状陈列”的原则,保留一进的药铺大厅作为营业厅及展示厅,将二进的制药工场改造为中药博物馆,以实物标本、图文、多媒体、互动体验等形式,系统介绍我国中药历史、制药工艺及胡庆余堂的相关历史背景,同时向游客展示丰富的制药工具和中药标本等。
老建筑承载历史,形成企业文化,企业因此重视建筑保护利用,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拥有140余年历史的胡庆余堂,如今已成为保护、继承、发扬、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古村活化:以文物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浙江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保护、整治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助力乡村振兴。
松阳,被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县坚持“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把古村落放到历史动态中去加以考量,遵循发展规律,利用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态、低碳环保材质以及废旧建材,让古村落达到“风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谐”的“健康态”“和谐态”。同时,把各类新业态植入古村落之中,构建“游客—原住民”“开发商—原住民”融合共生的保护发展模式。
因成效显著,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已成为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践和典范案例,被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并成为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推崇的中国式乡村振兴样板。
“青砖、灰瓦、码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这是一位游客在攻略里划重点的诸葛八卦村信息。

兰溪诸葛八卦村 唐莉苹/摄
兰溪诸葛八卦村文物建筑群特色鲜明,村落以九宫八卦布局,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构成外八卦;村内以明清古建筑为主,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及厅堂有200多处。
在保护过程中,诸葛八卦村采取“人人都是文保员”的模式,对每幢古建筑都挂牌,村民签订保护责任书,将文物毁坏处罚措施写进村规民约,并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内容制成宣传册分发到户。同时,让村民成为股东,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村民们在享受旅游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对文物建筑的保护也更加积极主动。
“来到乌石,既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又能感受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几位古建筑专业的大学生,暑期采风特地选了这里。
磐安乌石村,以其独特的黑色火山玄武岩古民居而闻名,村内集明清建筑、千年红豆杉、古香榧和乌石古巷于一体。在保护乌石村的文物建筑时,当地政府充分尊重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同时,实现文物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保留古建筑历史韵味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功能。
城镇街区:在烟火中延续文脉
为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数量保护,浙江采取坚持整体保护方式,在保护好其周边环境的同时留存传统文化生态,延续其蕴含的历史记忆和地域文化特色。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历史空间承载新内容,关键是要找到文化价值与当代功能的平衡点。”参与古镇保护设计的工程师说,水乡乌镇古镇保护工程是浙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范例。
乌镇在保护过程中,尊重历史遗存,对建筑、河道、桥梁等进行全面保护修复,对古桥、古宅实施分级保护。如今的乌镇,既保留了江南水乡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现代文化和科技元素,同时,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创新,通过举办乌镇戏剧节、引入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活动,让千年古镇与世界对话。
位于绍兴古城核心区的仓桥直街,总长约1.5公里,青石板路、河坎、河埠、石桥、古井、古树等水乡生活场景完整保留。
“我们很满意的,修缮的时候尊重我们的意见,留住了老房子的特色,还考虑了夜间休息问题,把亮化时间控制在晚上9点半之前。”家住仓桥直街的居民说道。
2001年,绍兴启动仓桥直街保护修缮工程,从系统完整保护的理念出发,坚持保护为主不动摇,创新提出“保护四原则”,即“原汁原味”的保护、“原模原样”的恢复、“有根有据”的更新、“有张有度”的创新,保存老房子、留下老住户、延续市井生活烟火气,推进文态传承、形态延续、生态改善、业态复兴,探索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系统保护、活态保护的新方案、新路径,仓桥直街保护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仓桥直街因而被誉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文物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推进,注重综合施策。浙江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坚持全面保护,积极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坚持统筹保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活态利用;让公众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中受益,让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何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