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印发《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通知,统筹推进大遗址的保护研究和活化利用,促进全省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坚持保护第一、考古支撑、合理利用、融合发展基本要求,打造一批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坚持“一园一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推进保护、传承、利用等工作,充分发挥大遗址在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考古遗址公园科研、教育等功能。持续开展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挂牌工作,到2027年,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楚汉文化”等主题,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将达20个,让考古遗址公园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化高水平传承、促进高效可持续利用等三方面主要任务。
在加大保护力度方面,《指导意见》强调要树牢保护第一的理念,坚持系统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不仅保护遗址本体,同时保护遗址周边历史信息和环境风貌。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城乡建设需求,统筹开展遗址公园文物本体抢救保护、周边综合整治和安全防护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实施明中都、武王墩、孙家城等一批保护项目。
在深化研究阐释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考古工作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将考古发掘、研究阐释贯穿遗址公园建设全过程,引导支持不断深入揭示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持续推进东至华龙洞、和县猿人、武王墩、寿春城遗址等考古发掘。
在强化文化展示方面,《指导意见》要求根据考古和研究成果提炼展示阐释主题、解说体系、标识系统,注重价值阐释、文化品牌塑造和文化产品供给。重点建好遗址博物馆和考古工作站,通过多种手段,全面揭示遗址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等价值,增强参与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推动考古成果向大众化、科普化转化。建设垓下、武王墩、繁昌窑、明中都等遗址博物馆、保护展示棚、展厅等展示场所,系统展示遗址的发现、发掘、出土文物、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在助力文化传播方面,《指导意见》指出要挖掘文物价值内涵,提炼核心文化,加强对历史文化的解读。成立全省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发挥考古遗址公园集群优势,依托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举办文化艺术周等活动,扩大遗址公园影响力。聚焦文化内核,利用国际平台,开展创意表达,将安徽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指导意见》还鼓励构建“数字遗址公园”,做好遗址价值利用和相容使用,鼓励各遗址公园提升科研服务、教育服务、安全与应急等方面的服务水平,推动遗址公园实现从“硬件建设”向“服务升级”转型,从“单一展示”向“多元体验”升级,从“粗放管理”向“精细运营”迈进。
(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