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信息
视力保护色:
麦积山石窟保护历程展开幕 呈现潜心护宝成果
日期:2025-09-16 作者:杨亚鹏 字号:[ ]

9月11日,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瑞应寺,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常设展览“东方微笑 跨越千年——麦积山石窟保护历程展”开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指导,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物局、天水市人民政府主办,敦煌研究院承办。

展览开幕式现场后面,就是麦积山石窟,其独立于周围山峰之外,更显蔚为壮观。在云雾缭绕中,“麦积烟雨”的景致令现场人员连连称赞。远观石窟窟外栈道,游人蜿蜒有序,冒雨而来只为一睹千年佛教艺术殿堂的风采。

步入展厅,展览以“麦积山石窟保护历程”为主线,以“东方微笑”艺术符号为灵魂,设置“东方微笑”“跨越千年”“潜心护宝”“共同守护”4个单元,通过历史照片、三维影像、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融合麦积山石窟自然之景,多层次呈现石窟的营造历史与艺术价值,立体化展示麦积山石窟保护历程及成果。

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至今已历经1600余年,现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壁画构图形式多变,造型形象生动,画面气势宏大,时代脉络清晰,除传统绘画技法和沥粉堆金外,还保存有独特的“薄肉塑”艺术形式。

展厅中,丰富而翔实的图文、影像等资料,让我们可以一探麦积山石窟的前世今生。在营建麦积山石窟时,古代工匠采用不同的雕塑形式和技艺,体现了他们对特殊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如巧妙利用泥塑优势,窟内造像以塑代刻,既节省人力,又利于保存。他们以刀为笔,在悬崖峭壁间龛刻佛影;以泥为墨,用双手将虔诚雕塑成永恒。如今,搭建栈道时遗留下的残存桩眼成为石窟开凿、营建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从先驱学者云集麦积山,建档立志,初建保护管理机构,“喷锚粘托”山体加固工程,遏制了石窟坍塌失稳威胁;到立法立规,全面改善石窟保存环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到系统开启保护、研究、弘扬高质量平衡协调发展新模式,推动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型,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80多年的潜心护宝,为麦积山石窟的保护作出巨大贡献,令现场观众感动不已。

新时代以来,在全面阐释石窟价值的基础上,麦积山石窟由窟龛造像本体保护扩展至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注重文物本体与赋存环境的密切关系,传承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突显文化景观视野下石窟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理念,大幅提升文物保护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后秦的雄健、北魏的清秀、西魏的温婉、北周的朴拙、隋唐的雍容……参观完展览,观众对麦积山石窟不同时代的造像风格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进一步了解到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程和文物保护工作者为做好石窟文物保护传承利用作出的贡献。

(杨亚鹏)

责任编辑:赵军慧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