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重庆,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渝中区红岩村52号的青灰瓦檐上。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内,游客驻足凝望,聆听讲解员讲述这座砖木建筑背后的峥嵘岁月。有人举起手机,定格下周恩来同志曾经办公的场景,感受着烽火连天岁月里的历史温度。
同一时刻,南山上的重庆黄山抗战旧址群防空洞遗址前已排起长队。历经半年多保养维护,这里以崭新面貌重新开放,人们可以进入其中亲身体验。
而在渝中区较场口磁器街,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庄严肃穆,一块块浮雕向过往行人无声诉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一处处旧址、一座座场馆、一件件文物,共同构筑起一部立体而厚重的史书,记录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见证着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作为全国抗战遗址保存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用心用情用力推进抗战遗址的保护、管理与运用。
构筑系统性保护格局:让历史丰碑屹立不倒
重庆的抗战遗址,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抗战史书”。395处遗址涵盖重要史迹、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名人故(旧)居、工业遗产、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石刻题记等11个类别,主要分布在渝中区、沙坪坝区等21个区县(自治县)。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7处,市级文保单位111处。
2019年以来,重庆逐步构建起“认定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利用合理”的系统性保护格局,推动抗战遗址实现“系统守护”。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成为保护工作的“定盘星”。重庆市委、市政府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内容;市政府出台《重庆市抗日战争遗址保护利用办法》,修订《重庆市红岩革命旧址保护区管理办法》;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切实建立起科学完备的保护管理体系。

基础工作持续夯实,让保护更显“精准度”。全市完成53处开放历史文化资源专项调查,摸清26处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的“家底”;持续提升遗址保护层级,重庆大学早期建筑、张自忠将军墓等6处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等9处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另有20处抗战遗址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更重要的是,重庆市全面划定市级及以上抗战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完善“四有”工作(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建成全市文物安全巡查督察系统,让每一处遗址都有“电子守护者”,并通过文物安全责任人上墙公示制度,让保护责任“看得见、摸得着”。
资金的有力投入,让遗址不断焕发新光彩。2019年以来,重庆市统筹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及自筹资金,实施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美丰银行旧址等70处抗战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目前,全市抗战遗址良好率达87.34%,其中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存较好。
走进重庆黄山抗战旧址群防空洞遗址,洞内不仅设有作战指挥室、值班室、岗哨等,还配备照明通信通风等设施。“我们秉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仅对洞体进行细致修缮,还更新了洞内的机电设施、照明及监控设备,全力保障游客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感受最真实的历史现场。”该遗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展示水平大幅提升:让抗战精神直抵人心
当精心策划的展览与厚重的历史相遇,当学术研究与公众体验交融,伟大抗战精神便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直抵人心。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近期推出的“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专题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步入展厅,378张珍贵历史图片、85件(套)文物史料档案整齐陈列,以“中流砥柱”“统战舞台”“国际宣传”“对外交往”“突破封锁”“守望相助”“不朽功勋”七大板块,系统呈现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伟大实践与历史贡献。“以前学历史是课本上的文字,现在看到这些实物和场景,才真正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坚定与伟大。”一名大学生在观展后如是说。
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化,为展示注入“思想厚度”。重庆始终致力于抗战历史的挖掘与阐释。多年来,重庆形成《重庆抗战图史》《抗战大后方西南城市发展变迁研究》《重庆抗战志·社会卷》等抗战历史研究学术成果,出版《重庆抗战遗址遗迹保护研究》《重庆抗战遗址基础史料整理》等著作,为抗战文物展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让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翔实的史实依托。今年8月,“千秋红岩·重庆谈判80周年历史研究学术交流”会议举办,历史学家、党史专家齐聚一堂,以学术之光映照历史,启迪未来。
教育功能充分彰显:让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抗战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铸魂育人的活课堂。如何从不同群体的需求出发,将抗战遗址转化为党性教育阵地、思政教育载体、大众教育平台,让伟大抗战精神潜移默化、代代相传?重庆作出有力探索。
重庆红岩干部学院时常把课堂设在遗址里,将红岩革命旧址转化打造为“大德大智”“大忠大勇”“大仁大义”三大现场教学区,建立“四梁八柱”课程体系,研发理论专题课程和现场特色课程百余门。截至目前,学院已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7万人次,并成为中国外交培训学院现场教学点,还与越南胡志明市干部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推动红岩精神走向更广阔天地。
面向青少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创新推出“场馆里的思政课”,开展“爱红岩,纳百福”“解码山城警鸣下的文物碎片”等研学活动,以“港澳同胞为新四军缝制的百福”、《棉花街壁报》等文物为线索,引导青少年回顾皖南事变、新四军抗战、重庆大轰炸等历史,并动手体验如何修复破损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将舞台艺术与文物展示有机结合,已成为重庆各大中小学校的“开学第一课”,并赴全国各地展演707场,覆盖受众660万人次,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开展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
大众教育的创新,让抗战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在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每年6月5日都会举办纪念活动,各界人士以素菊寄托哀思。这不仅是一场缅怀逝者、表达追思的庄重仪式,更是促进干部群众铭记历史教训、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课堂。
推进文旅融合创新:让抗战遗址“活”向远方
当抗战遗址跳出“静态陈列”的局限,当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旅需求深度交织,重庆以多样化的方式,让沉睡的文物变成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载体,这不仅是对“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更是让抗战精神跨越时空、走向大众的重要路径。
譬如,探索出“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遗址+街区”等多元路径——依托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和新华日报总馆旧址,规划建设为红岩文化公园,开辟曾家岩红色文化展厅,全面展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全民族抗战所作的突出贡献;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美丰银行旧址变身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充分展现了山城重庆的百年金融史;安达森洋行旧址建成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成为重庆与故宫博物院文化文物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市民足不出市就能观赏故宫文物;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建成重庆市九龙坡区建川博物馆,全面展示抗战兵工企业发展史和中华民族艰辛的抗战史;重庆徐悲鸿旧居以“文物建筑保护+街巷空间活化+公共空间增补+环境品质提升”的城市更新模式,打造出徐悲鸿历史文化艺术街区,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
更具规模的文旅联动,体现在串联全市资源的抗战旅游线路上。重庆将上清寺、红岩村、李子坝、南山(黄山)等抗战遗址风貌区整合为精品景区,精心设计1条抗战文化经典线路和抗战军事、抗战兵工、抗战名人、抗战外交、抗战文化教育等5条抗战主题文化旅游线路。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读懂”遗址,重庆还做足了细节文章:出版《重庆抗战遗址地图》,标注遗址的位置、历史背景与开放时间,让游客轻松找到目的地。据统计,今年以来,重庆抗战遗址类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显著。这背后,是文旅融合创新的成效——抗战遗址不再是孤立的“文物点”,而是成为可游、可感、可传的文化地标,既让本地市民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厚度,也让外地游客读懂了重庆的红色基因,让抗战文化真正“走得更远”。
八十年光阴流转,抗战烽火虽已退去,但历史记忆从未褪色。从系统性保护的坚实步伐,到创新展示的生动实践,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正书写着新时代篇章。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凝聚起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强大合力。
未来,重庆将继续坚持科学保护、深化研究、创新展示、强化教育,让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抗战文物真正“活”起来,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