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寇心胆惊……铁骑纵横,满洲境内,已有十大军;万众蜂起,勇敢杀敌,祖国收复矣!”展墙上,杨靖宇1936年创作的《西征胜利歌》字字泣血,感奋人心。
文物、标本1289件、档案文献115件(套)、图片35张集中展出,珍贵文物、档案文献、历史影像、历史场景立体呈现。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主办,吉林省文物局、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承办,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局、辽宁省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协办的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于8月30日在京开幕,将持续至2026年2月。
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
9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在白山黑水之间,东北抗联将士高举抗日救国旗帜,同侵华日军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地区抗日武装力量,前身是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20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此后东北抗日联军相继成立11个军,共计3万余人,以长白山、松花江流域为依托,开展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
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开幕式上,吉林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金育辉介绍道,展览复原了7处抗联遗址和3个经典战斗场景,完整呈现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的14年间,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立体诠释抗联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序厅展墙上,由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残片组成的“918”三个数字格外醒目。特展以“密林考古—绝境苦斗—浴血奋战—丰碑永存”为叙事主线,以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为依据,以密营遗址考古发现为切入点,还原密营、哨所、作战工事遗址等历史场景,再现东北抗联将士战斗、生活之艰苦卓绝,再现冰天雪地铸忠魂之雄壮史诗。
据悉,特展历经近一年的精心筹备,汇集全国10余家文博单位的珍贵资源,经过20余轮展陈大纲研讨论证,得到了来自文物、档案、党史等领域30多位专家悉心指导。
最新考古成果“以物证史”
特展开篇单元为“密林考古”,以历史场景还原的方式展示了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黑龙江省木兰县鸡冠山抗联密营等重要遗址,并结合抗联遗址出土文物,以及黑、吉、辽、蒙与抗联相关的纪念馆馆藏文物,展现抗联战士在极端困境下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历史细节变得可感可触。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红石砬子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孟庆旭在展览现场介绍,“密营”作为术语引入学术界时间并不算长,当年抗联战士就使用这个词。“密营是抗联的基地,抗联以密营为基础,对敌人进行打击。”抗联密营主要有三种建筑形式:地窨子式、马架子式、霸王圈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地窨子,这是一种半地穴或全地穴式建筑,多修建于山坡坡脚,依托山势在地表挖掘深坑,顶部覆盖树枝和草皮,与地表齐平,隐蔽性极强。“地窨子这种建筑形式源于东北地区古老的民居传统,抗联在此基础上做了改变。为了坚持有效的对日斗争,他们舍弃了通风、采光的便利性,挖深坑,把地上的部分全部转移到地下。”
红石砬子遗址的3000多个遗迹点,绝大多数是战斗工事。孟庆旭说,抗联因缺乏重火力和深厚土层,无法挖掘传统战壕,因而采用这种简易工事,配合游击战术,构建防御体系。“抗联注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术。例如小姚家沟抗联遗迹,故意将居住区暴露在沟口,吸引敌人进入预设阵地,再依托工事进行打击。这种战术体现了抗联的战斗智慧和灵活性。”
极寒天气、物资匮乏是对抗联战士的持续考验。展厅内,木兰鸡冠山密营遗址内发现的火炕,集供暖、排烟于一体,显示出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性设计;小姚家沟出土文物中的陶瓷生活器,是抗联战士在此生活的历史印记;簸箕掌遗址发现的、产地来源广泛的弹壳遗存,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出土的医疗相关文物以及复原呈现的石头手术台,反映了抗联战士艰苦的斗争条件;《通化省各县实施讨伐肃正纲要》(残件)则记录了日伪严控粮食、切断抗联粮道及物资的种种手段,“粮食要用命来换”可见生存之极度艰难。
此次特展的多数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以考古实证东北抗联历史,通过文物见人、见事、见精神。遗址的现场复原和经典战斗的场景再现,让观众沿着最新考古成果步入历史现场,身临其境感受抗联将士的生存与斗争。
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在孟庆旭看来,本次特展有两大特点:“一是展品新,集中展示了红石砬子遗址、黑龙江鸡冠山遗址近年出土的抗联文物;二是形式新,打造沉浸式展示空间,复原了地窨子、战斗工事等场景,并使用真实白桦树、植被标本,甚至营造泥土气息,还原东北林区环境。我们还通过四季景致变换,隐含抗联14年斗争的艰苦历程。”
为忠实呈现抗战遗址原貌,策展团队多次实地考察。采用“参与式叙事”策略,在展陈设计上让文物回归事件和历史场景,减少大段文字叙述,以遗址复原、环境重建和场景叙事传递信息。首次采用遗址复原与科技检测印证的方式,通过复原考古遗址、采集科学数据,让观众感知抗联历史的厚重与温度。在碳化粮食出土文物旁同步呈现科学检测报告,诠释“以命换粮”背后的壮烈与艰辛;现场复原“风雪地窨子密营”,借助环境模拟技术,真实再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极端生存状态。
“丰碑永存”单元列出了牺牲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的著名抗日英烈名单。在尾厅,还展示了东北抗联文献档案资料库,包括《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考古信息电子档案、东北抗联研究成果等。“铭记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最好的缅怀。通过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讲解员导览时说。
“东北抗联是抗战史上斗争环境最艰苦、牺牲最大的队伍之一,对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他们履行了那一代人的责任,而我们今天的责任,就是挖掘好、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好抗联遗址与文化。”孟庆旭表示,“作为文博人,我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将抗联的文化与精神更好地传递给公众。通过考古和展览,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正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当代传承。”
(续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