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普查队员郭堂飞和同事们操作着无人机,对杨家关古驿道进行航拍测绘;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木陇街道,州、市两级文物普查工作队成员正专注测量马鞍山文笔塔,为研究黔西南文化教育史提供新的实物资料;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普查队员在崇山峻岭中探寻鸡鸣三省川盐古道上的红军足迹,重走长征路,感受历史的温度。
自2024年2月,贵州省召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动员部署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以来,全省各级普查机构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实地调查紧锣密鼓地推进。截至2025年5月,贵州全面复查“三普”登记的14852处不可移动文物,新发现2000余处文物点,不仅摸清了文物资源家底,更以科技创新、多方协作、群众参与和人才传承为特色,为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贡献了“贵州经验”。


技术赋能 数字守护文化遗产
贵州“四普”广泛应用高新技术设备与数字化手段,显著提升田野调查效率和数据精度。
在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普查队使用RTK测绘仪对原汞矿职工宿舍建筑群进行毫米级测量,确保信息采集准确、完整,并将数据实时录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系统,实现高效管理;在黔西南州的山野间,另一支普查队伍操控无人机对散落文物点进行全景拍摄,构建三维模型,为后续研究建立翔实的基础资料库。
此次普查充分运用无人机、全站仪、RTK等设备进行测量定位,结合三维建模、数字摄影拼接等技术,完善文物档案,实现从传统手工记录向现代信息化管理的跨越。
“受当时人力、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部分文物点没有条件详细勘探。所以我决心加入‘四普’工作中,弥补过去的遗憾。”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文物管理所退休人员李惠林感慨地说。科技的进步不仅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也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新动能。
“三普”“四普”接力 延续历史记忆
“四普”是对“三普”的深化与延续。在“三普”中,贵州基本摸清了全省文物资源的总体面貌。如今,“四普”队伍重返这些文化遗产点,细致记录十余年间的变化情况,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鲍家屯水利工程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这项延续600余年的古代水利系统曾入选“三普”百大新发现,是研究中国农业与水利发展史的重要实物遗存。此次复查不仅确认其保存现状良好,还进一步挖掘了其历史价值与科技内涵。
兴仁市普查队员结合“三普”原始资料,对辖区内文物的位置、保护级别、使用功能及保存状况等基本信息进行全面复核,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大量已登记文物得以更新档案信息,实现动态管理。
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各具特色,涵盖古遗址、古墓葬、革命旧址等多种类型,生动讲述着贵州多元的历史文化故事。兴义市发现的马鞍山文笔塔形似饱蘸墨汁的毛笔头,是当地首次发现的象征文运昌盛的建筑,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黎平县高场红军住址见证长征历史,豆洞村“书香第”(石玉堂故居)展现民居建筑艺术,玉华山寺庙遗址与五龙山尼姑庵遗址则揭示宗教文化传播脉络。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四普”,不仅全面掌握了文物资源现状,也为未来文物保护、利用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进一步推动贵州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群策群力寻文脉 薪火相传护遗产
贵州“四普”注重发动群众参与,持续通过线上平台、线下媒体发布征集公告,印发通知到各乡镇,对接文物、党史、建筑专家,以实地走访等方式广泛征集线索,力求实现“应普尽普、不漏线索”。许多普查队员深有感触:“没有当地人提供线索,没有老人带路,我们可能发现不了更找不到遗址。”
桐梓县高桥镇周市社区原驻村第一书记任洁在走访中发现一处被村民称为“大石头”的奇特地貌,经普查确认为东汉末期的周市崖墓群,成为桐梓“四普”新发现重要成果之一。“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能够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我感到非常荣幸。”任洁说。
同时,贵州“四普”高度重视经验传承与人才培养,构建起“老带新、传帮带”的良性机制。许多退休老同志主动投身普查一线,为年轻队员传授宝贵经验和技术。
镇宁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王光明科学拟定普查线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走访70岁以上老人,收集珍贵文物线索。近一年来,他获取群众反映的新发现文物信息十余条,如《五宜五戒》程氏享堂石刻和明公昭勇将军墓志铭碑刻,成为补充镇宁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希望将经验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认识到普查不仅是任务,更是了解地方历史、积累多学科知识、提升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同样令人敬佩的还有李惠林。他手把手教年轻队员测量文物点、与村民沟通、撰写文字资料。在勘探甲奉马嘴向之嵎墓时,他带领队员走访村民、研读碑文、查阅县志,还原墓主人行善积德的一生,为当地历史文化添上浓墨一笔。李惠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文物工作者的初心与坚守。
正是有了一批批无私奉献的前辈们悉心指导,“四普”中的年轻队员们得以迅速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这种“老带新、传帮带”的模式不仅促进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更为贵州文物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让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薪火相传。
(贵州省普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