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万物新生。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位位文博工作者的付出。文物修复师是文物技能人才的重要主体,他们用技艺与智慧,让深埋的历史印记重见天日,让沉睡的瑰宝苏醒,在方寸之间续写文明。

在四川泸州正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一群以指尖对话历史的文物修复师,辨器型、察病害、选材料、定方案……每一个环节都是经验与智慧的极致体现。无论是陶瓷修复的“随色补彩”,还是金属文物修复的“去锈归形”,抑或是书画修复的“补破镶边”,选手们在“一锤一凿、一针一线”中,展现的是对文物“生命”的敬畏与负责,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当一件件残损的器物在他们手中重获温度,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也因此再度“发声”。
文物修复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技艺的传承,向来有“师带徒”“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大赛既是各路高手切磋技艺的“华山论剑”,更是检阅行业人才梯队、促进“青蓝相继”的广阔舞台。赛场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既有深耕数十载、经验丰富的耆宿前辈,也有初露锋芒、锐意进取的青年才俊。这种跨越代际的同台竞技,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是宝贵经验与创新思维的激情碰撞。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近年来,文物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吸引着越来越多怀抱学识与理想的青年才俊投身其中,成长成才。大赛数据显示,293名参赛选手平均年龄40.5岁,最年轻者仅19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高达53.58%,硕士人数较上届激增96%。高学历青年人才的涌入,为传统技艺注入了科学理性的基因与创新求索的锐气,以行动诠释了“行行皆可出彩”的时代强音。
比人才结构变化更令人振奋的,是文物技能人才成长路径的日益清晰与职业生涯的日渐璀璨。文物修复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东风,国家层面强力支撑,为匠心铺就坚实阶梯。国家文物局协同多部门,持续完善顶层设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考古探掘工国家职业标准》相继颁布实施,确立职业培养的专业标尺;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实施意见》,为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教育培训、薪酬待遇改善、社会地位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大赛亦给予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支持,各项目前五名可晋升职业技能等级,一等奖得主将角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荣,职业“天花板”被不断打破。一条条清晰可见、前景广阔的晋升通道,让文物技能人才真正从“幕后英雄”走向职业舞台的中央,展现应有的价值,赢得应有的尊重。
然而,技艺的炉火纯青与职业通道的拓宽,其深层动力与最终依归,始终在于那份“与历史对话”的炽热匠心。景德镇的陶瓷修复师,甘坐冷板凳,只为让一件破碎的元代青花瓷再现风华;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修复团队,以“十年磨一剑 ”的耐心,将兵马俑残片逐一比对、定位、粘接,让沉睡千年的“帝国卫士”重焕威严;敦煌研究院的守护者们,数十年如一日,在幽暗洞窟中接力研究,将“莫高精神”代代相传。在方寸之间倾注全部心力的“择一事终一生”,是喧嚣时代最沉静也最有力的回答,是现代社会中最可贵的定力与修行。
长江浩荡奔流,恰如文明传承的永续脉动。大赛终有落幕时,但文物工作者与时间的赛跑永无止境。唯有以制度为基、以匠心为魂、以文脉为旗,方能在岁月长河中守护文明的星火,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灼灼光华。
(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