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信息
视力保护色: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考古工地开放日活动
日期:2025-07-26 作者:李倩、杜雪绒 字号:[ ]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东讨速号东北遗址发掘现场开展考古工地开放日活动。活动通过沉浸式田野考古实践,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呼和浩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考古人的视角看见并触摸历史。呼和浩特市国星中学20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活动。

呼和浩特地区作为金代西部重镇,见证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深度交融。东讨速号东北遗址是研究金代基层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模式的珍贵实物资料库,其丰富的出土遗存有力印证了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生动场景,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见证。

在严格遵循考古发掘流程和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学生们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他们学习探铲的使用技巧,通过提取不同深度的土样判断地层堆积情况;亲手拿起手铲,在指定区域进行细致刮面操作,学习辨识灰坑、房址、灶等各类遗迹的边界和特征。在出土遗物观察环节,考古队员耐心引导学生们辨认出土陶器、瓷器碎片,分析质地、器型、纹饰蕴含的工艺特点和时代信息;观察出土动物骨骼遗存、农具,解读当时村民的食物结构与生业经济模式以及金代边疆地区的复合经济形态。通过现场讲解与亲身体验,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田野考古在复原历史时空框架中的关键作用。

此次考古工地开放日活动,通过将严谨、专业的田野考古工作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可参与的学习体验,揭开考古学的“神秘面纱”,使“高冷”的学术研究变得生动有趣。每一件遗物、每一处遗迹,都无声诉说着800年前村落里各民族共同劳作、互通有无、和谐共处的日常生活图景。学生们通过亲手触摸这些历史碎片,直观感受金代先民的生产智慧和生活风貌,深刻体悟到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未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将继续深化与教育部门的合作,着力打造系统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考古研学品牌,通过持续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不断提升公众考古服务水平,让考古成果更多惠及社会大众。

 (李倩 杜雪绒)

责任编辑:赵军慧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