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守护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今年以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将来凤县民族博物馆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窗口”,通过专题调研等方式,着力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难题,大力推进文博专业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延伸文化展示空间,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牛摆尾商周部落遗址公园
走进来凤县民族博物馆,“民族历史溯源、土司制度遗存民族民俗风情、民族文化遗产红色经典记忆”等版块,一一展现了来凤悠久的土家族发展史和源远流长的革命斗争史。“站在来凤张富清先进事迹馆前,我们看见时光在军功章上凝结成永恒的光,看见一位老英雄用九十载春秋,在中华大地上写下震撼人心的生命诗行……”洪亮的讲解声回荡在博物馆张富清先进事迹陈列馆中。博物馆依托“张富清红色研学”一馆三点的特点,创新打造“红色基因+科技赋能”研学新模式,青少年观众走过“战斗英雄”“人民公仆”“永葆初心”“时代楷模” 四大展区,边仔细观看展品边聆听讲解员生动的讲述,更能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经历,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2019年12月张富清事迹主题展开放以来,该馆累计接待全国游客及研学团队30万余人次,并携“流动精品展”走进云南、南京、山东、广东等10余个省市,让承载着土家族精神密码与革命记忆的文物“走出去”,架起红色文化传播的桥梁。
近年来,来凤县民族博物馆参观人数持续攀升,现有讲解力量已难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助力博物馆发展,在讲解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来凤县人民政府积极作为。一方面,协调相关部门为博物馆新增4个事业编制,专项用于招聘高素质讲解人才,充实一线服务力量,提升博物馆的接待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系统培训,内容涵盖本地历史文化深度解读、讲解技巧提升等,还邀请资深专家现场指导,着力打造一支既懂专业又善沟通的讲解团队。通过专业、生动的讲解服务,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真正走进观众心中。此外,来凤县还结合博物馆功能需求,优化岗位设置结构,畅通晋升渠道,为全体工作人员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激励他们深耕业务、提升能力,为博物馆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免费开放是惠及民生的关键举措。今年,来凤县政府已将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足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为博物馆的日常高效运营、展览内容策划更新、文物保护研究与修复等核心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不仅确保了免费开放政策的可持续性,更有力推动了展览形式的创新升级,增强了互动性与吸引力,显著提升了公众的参观体验和文化获得感。7月18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回响·传承”实践队来到来凤县民族博物馆,这里浓郁的民族特色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博物馆内陈列的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苗族银饰和其他传统生产生活用具,生动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精湛的工艺水平。队员们赞叹于博物馆在挖掘、整理、展示本地区原生态民族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围绕传统节庆活动的现代传承、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点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博物馆是活着的民族记忆库。”实践队同学深有感触,他们说,来凤县民族博物馆充满生活气息的民族风情展示,让大家意识到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文物的仓库,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并真切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以博物馆为核心,来凤县政府还积极拓展文化展示的深度与广度,依托丰富的周边文化资源,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在酉水河岸建成牛摆尾商周部落遗址公园。该公园生动再现了商周时期的部落风貌、制陶工艺场景及先民生活图景,有效延伸了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半径,成为生动的社科教育基地。游客在参观博物馆之余,得以沉浸式体验来凤悠久的历史文脉。
来凤县多维度施策,不仅夯实了博物馆发展的基石,更激活了文化传承创新的内生动力,为增强县域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坚实支撑,让这座民族文化的“宝库”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黄林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