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抗战文物保护 发挥传承弘扬效能——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创新实践

  • 发布时间:2025-07-02
  • 信息来源:《文物天地》
  • 作者:范丽红 沈宗艳

抗战文物是中华民族在血与火交织岁月里的深沉记忆载体,是历史的无声诉说者,保护革命文物是我们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作为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的专题博物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肩负着保护传承抗战文物的历史重任。多年来,博物馆始终秉承“开门办馆”“开放办馆”“借力而为”“聚力而为”“聚合而为”的理念和原则,在聚力革命文物保护,发挥传承弘扬聚合效能,传播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等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标志性建筑——残历碑 

一、强化遗址遗迹保护,让抗战文物“活”起来

作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地和抗日战争起始地,沈阳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留下了许多顽强抗敌的斗争足迹。多年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先后完成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北大营营房旧址三处重要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与对外开放工作。通过抢救性保护,这些尘封已久、历经风雨沧桑或被遗忘或被毁殆尽的抗战遗址遗迹,重现历史原貌,正式对外开放,并先后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是日本在二战期间,建立的规模最大、关押战俘级别最高、战俘数量最多,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战俘营;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在自己的领土上,不受外部势力干涉,独立开展对日本战犯庄严审判的见证地;北大营营房旧址更是历经了九一八事变之夜,驻守北大营的部分爱国官兵不顾“不抵抗”政策,毅然打响抗战第一枪的战后洗礼。

作为抗战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独特而厚重的抗战遗址遗迹,全面再现了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到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最后审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起点到终点的完整抗战全过程,以及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反抗日本侵略的历史事实。它们共同构建起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龙头,三个分馆为羽翼,集“抗战遗址保护、抗战历史研究、收藏、展示、传承”于一体,极具完整性、系统性、独特性、国际性的抗战专题博物馆群落,成为对广大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的鲜活教材。


北大营营房旧址

二、创建抗战联线联盟,让抗战文物“连”起来

作为辽沈地区抗战类博物馆的龙头单位,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推动区域间抗战文物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先后联合省内15家抗战主题博物馆,组建了“沈阳抗战联线”联盟,旨在全面激活和有效整合辽沈地区丰厚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通过对抗战文化的全面挖掘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发展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自“沈阳抗战联线”组建以来,组织开展了辽宁抗战遗址遗迹调查研究、沈阳抗战遗址遗迹调查研究、辽宁抗战文物核查、“九一八事变与东北14年抗战”学术研讨、《白山黑水铸英魂》专题巡展、“沈阳抗战联线印记研学之旅”等多项活动,以及以“沈阳抗战联线”为元素的文创产品的研发、推广和营销。通过全面激活和有效整合沈阳抗战联线成员单位丰厚的革命文物资源,将其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在构建聚力、聚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的同时,探索出一条融保护传承、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红色旅游、文化产业为一体,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三、数字赋能文物保护,让抗战文物“火”起来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建馆至今,坚持以“收藏历史记忆,展示历史真相”为己任,始终致力于在国内外广泛征集抗战文物、抗战史料、抗战文献。目前,共有馆藏十大类1.7万余件藏品,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伪时期殖民统治、东北军民进行顽强抵抗等相关史料文献和实物为主,同时也收藏有反映二战盟军战俘和审判日本战犯相关的史料、实物,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已逐步构建起以九一八事变文物组群、重要抗战人士相关文物、抗战时期史料文献为重点的文物收藏特色和收藏体系。这些丰富的抗战文物、史料、文献为博物馆开展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对外宣传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发挥重要作用。依托这些珍贵的藏品,多年来,博物馆相继出版了《日本侵华图像史料汇编·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图像史料汇编·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机密军事档案》(1-4卷)、《甲午战争机密军事档案汇编》等文物史料汇编224册,为深化和引领九一八事变等相关抗战历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和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在实现馆藏文物服务科研的同时,博物馆以数字化赋能文物展示利用和传播,通过数字化保护及展示项目工程,实现了数字化“四个一”建设:即建立起一个围绕文物和展览,从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到保护、管理的文物数字资源库;一套围绕文物数据采集、基本信息录入为核心的标准体系;一个围绕数字化设施设备建设为核心,搭建的基础数据中心;一个融文物保护、管理、服务三大业务应用系统为一体的数字化综合平台。利用文物多维数字化采集、文物本体技术检测、实景三维数字化采集存储及展示、智慧博物馆服务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馆内重点文物藏品二维、三维数字采集及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场景复原、还原。观众可通过特设“文物藏品数字化保护成果展示”专区数字终端系统,对文物藏品进行更直观、形象、立体的了解,从而触摸历史脉搏,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实现抗战文物实时共享、实时更新、实时交互,为抗战文化传承增添新的传播载体和平台。

四、创新传承传播形式,让革命文物“热”起来

为充分发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所蕴藏的抗战文物资源效能,融合多方资源,不断创新传承传播路径,着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全面提升抗战文物的影响力、辐射力。

依托资源优势,博物馆积极构建革命文物融入社会教育新格局。联合省内200多家大中小学校、社会研学机构,打破地域边界、空间限制,构建起共联、共建、共享、共育,革命文物融入社会教育新格局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联盟和研学基地;设计的“传递历史温度·爱上这片热土”“走进文物 触摸历史 感知文化”等研学活动,入选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与人民网合作开展的“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勿忘‘九一八’”活动,近千万人次同时在线观看,新浪微博阅读量超1072万次,成为革命文物融入高校,创新开展思政教育的一次成功尝试。

多年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十分重视发挥革命类场馆的聚合之力,持续推动纪念馆跨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与全国革命场馆的交流合作,创作、引进和推出了百余个临展和巡展,其中“伟大抗战、伟大精神”“为抗战吹响号角——中国共产党与文化抗战”“中流砥柱——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等精品展览,在不断扩大抗战文物主题展的社会影响力与公众参与度的同时,传播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为加强国际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抗战故事,博物馆借助国际二战博物馆联盟和纪念馆专委会平台,先后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多家抗战类博物馆联合在俄罗斯、白俄罗斯举办“东方主战场”大型抗战主题展,并独自在英国、美国、韩国等先后举办“中国抗战的起点”“勿忘九一八”“无声之营”等多个世界巡展。以国际化的视野,回望历史,守护和平,让革命文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多年的工作实践与探索,让我们深感:抗战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既要有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抗战文物的决心,同时也要有高站位、宽视野、善创新的思维理念,更要有融合聚力的格局胸怀,携手共画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同心圆,让革命文物发挥出聚合传承效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系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综合办主任)

本文刊于《文物天地》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