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信息
视力保护色:
探寻中华礼制之源 再现红山文化之辉
——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幕
日期:2025-06-28 作者:翟如月 字号:[ ]

步入上海博物馆东馆第一特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体形硕大的红山文化“C”型玉龙,在低照度暖白光下色泽温润,优美的弧度浑然天成;透过“C”型玉龙,第二个展柜中的红山文化玦形玉龙圆润饱满,显出几分憨态可掬。以玉为礼器和龙崇拜是红山文化重要的文明成就,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玉龙是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的代表,两件重量级文物为观众拉开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的序幕。

该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于6月26起向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10月8日。为举办本次展览,上海博物馆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20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甄选300余件(组)文物,集中呈现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超过四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其中不乏近年来的最新考古成果,包括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遗址、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等考古新发现。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至5000年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红山文化发展到距今约5500年左右,出现了以“坛、庙、冢”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发展出成熟的玉礼器系统,进入到精神信仰体系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化阶段,成为中国最早迈入古国文明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红山文化古国文明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总体特征,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篇章。

为全面展示红山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重要价值,展览紧紧围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龙尚玉”的文化内核,通过“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阐释红山文化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

第一单元“龙出辽河”,展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左家山下层文化玦形石龙、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彩陶筒形罐等文物。红山文化兴起于西辽河流域,地处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距今8000至5000年,辽河流域气候暖湿、环境适宜,温带森林与草原交接,成为东北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塑造了红山社会以渔猎为本、农业逐步发展的经济形态。红山文化大量继承了本地区文化传统,吸收了来自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因素,交流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特色,推动了红山社会的复杂化进程。

第二单元“龙行红山”,展示了距今约5500年前,红山文化进入晚期阶段,社会发展进一步加速,聚落等级和功能产生分化,出现了远离居址、不同规模的礼仪场所,形成了由神庙、祭坛、积石冢构成的祭祀体系,体现了以祭祖和祭天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文化,标志着红山社会迈入文明阶段。大型礼仪中心牛河梁遗址群的规划、设计、营建,是红山古国生产力水平和文明成就的集中反映。这个单元汇集红山文化彩陶塔形器、红山文化泥塑仿木建筑构件、兴隆洼文化石雕神人像、红山文化巫觋像、红山文化玉鸮和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陶塑孕妇小像等展品。

第三单元“龙衍九州”,展出了异形玉璧、玉三连璧、龙凤玉佩、斜口筒形玉器等代表红山文化特色的玉器文物。据研究,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有制玉、用玉的深厚根基。红山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传统,将玉器雕琢技术推向新的高度。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内部分化,等级制度确立,礼仪活动趋于复杂,进一步促成了中国最早玉礼制系统的形成。玉龙为代表的动物形玉雕、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和方圆形玉璧为主的玉器组合,构成了红山古国文明的重要内涵和突出特征,影响远播黄河、长江流域。

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蕴含诸多巧思,展厅的空间设计遵循红山礼制建筑的规范,采用方圆结合、中轴对称的布局思路。在展厅中轴线上,“C”型玉龙、“红山女神”及“坛庙冢”等形成“文明之轴”,庄重有序。中轴文物创新使用悬浮展台,配合精心设计的灯光,让文物仿佛从深邃的历史中踏步而来。展品中有不少玉质筒形器,策展团队灵活运用透光原理与分层照明,并遵循文物安全配备“一物一定制”的随形支架与彩色磨砂亚克力展具、定制艺术纸,供观众多角度观赏文物之美。

在以“红山红”“石墨灰”为主色调展厅空间内,不同类型的文物在米色、翡翠绿、灰绿等不同色彩的背景衬托下更加醒目。展厅整体“以山为形”,通过艺术装置延伸至公共空间,以展柜延续山形符号,地面勾勒女神庙线图,辅以牛河梁遗址沙盘与多媒体阐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同时等比例复原积石冢,直观展示葬俗,引领观众全面感知红山文化的礼仪制度与社会生活。

展览的尾厅里,一面特殊的照片墙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是参与过红山文化古国文明发掘、研究的几代考古工作者,他们的身影与笑容被快门定格,无声诉说着筚路蓝缕的探索历程;一旁的荧屏播放着演绎龙形象从新石器至汉代发展演变的原创动画。这一刻,考古事业的接续传承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息交织呼应,令观者心潮起伏。

配合此次展览,上博文创也围绕红山文化中的陶器、玉器元素以及龙文化的兴起与传承等主题,推出“是以红山”“来龙去脉”“以玉为礼”三大系列153款文创产品,涵盖冰箱贴、毛绒玩具、布包、书签、首饰等多个品类。展览配套图录也已同步出版。

(翟如月)

责任编辑:赵军慧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