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视力保护色:
新疆考古:实证历史脉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期:2025-06-27 作者: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字号:[ ]

30年来,新疆有12处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不仅彰显了新疆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更以坚实的考古成果,实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近年来,中国考古成果持续引发国际学界关注,良渚、二里头等遗址为人类文明起源提供关键实证,科技考古方法更推动全球研究范式革新,中国考古正以文明密码的姿态,成为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其中,新疆考古成果尤为瞩目,从通天洞遗址4.5万年前的人类足迹,到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群的诸多发现,新疆考古不仅实证了西域与中原血脉相连的千年史诗,更以阿尔泰山的冶金遗存、尼雅遗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等,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胸襟。

自治区成立70年,新疆考古事业与之同步成长,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30年来,新疆有12处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不仅彰显了新疆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更以坚实的考古成果,实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从国家层面看,新疆考古事业的发展,更填补了中国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边缘到核心的历史构建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曾是多种文明交汇融合的舞台。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文献记载的不足和考古工作滞后等原因,新疆考古在中国历史叙事中常被视为边缘地带。新中国成立后,新疆考古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逐步改变了这一认知。

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以调查和抢救性发掘为主,初步建立了区域文化序列。如尼雅遗址、楼兰古城的考察,为研究汉代西域都护府的治理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改革开放以后,新疆考古进入系统化、科学化阶段,国际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科技手段广泛应用。近年来,通天洞遗址、吉仁台沟口遗址、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等重大发现,不仅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更将新疆的考古史学研究推向了新高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疆考古成果逐步改变了学界对“西域”的认知。过去,受文献史料等限制,新疆历史常被简化为“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附属叙事。而考古发现表明,新疆不仅是中原文化与中亚、南亚、西亚文化交流的桥梁,其本土文化同样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了独特贡献。例如,小河墓地的发掘揭示了距今4000年前后印欧语系人群与东亚人群的早期接触,而汉代精绝国遗址的文书则实证了中原制度在西域的推行。这些发现重构了新疆在中国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使其从“边缘”走向“中心”。

从国家层面看,新疆考古七十年最大的成就在于,它用实物证据串联起了新疆与中原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有力支撑。考古发掘的汉唐文书、丝绸、钱币等遗存,无不表明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而西域乐舞、农作物(如葡萄、苜蓿)的东传,则展现了新疆对中原文化的丰富与补充。这种双向互动,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丰富完善中国历史叙事

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相互印证,而考古发现往往能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新疆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新疆大地上不少有机质文物得以完好保存,这些无形中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几十年的考古成果表明,新疆的贡献不仅在于保存了丰富的遗存,更在于能够完善、补充甚至修正中国传统的历史叙事。

在政治制度研究方面,新疆出土的不少文书填补了中央政权治理西域的细节。如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的唐代文书,记录了安西四镇的戍防制度,印证了《旧唐书·龟兹传》的记载;而尼雅遗址发现的汉文木简,则揭示了精绝国与汉朝的隶属关系。这些发现表明,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治理并非象征性地“羁縻”,而是建立了系统的行政、军事等体系。

在经济交流层面,新疆考古揭示了丝绸之路的实态。营盘墓地出土的汉晋时期织锦,融合了中原、波斯和希腊风格,展现了东西方技术的交融;而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发现的粟特文契约,则实证了丝绸之路上的跨国商业网络。尤为重要的是,新疆发现的古代农作物(如小麦、大麦)和家畜(如绵羊、马)遗存,为研究欧亚大陆农业传播提供了关键证据,表明新疆是史前“农业革命”东传的重要通道。

在文化认同方面,考古发现更揭示了新疆各民族逐步融入中华文化圈的过程。焉不拉克墓地的发掘表明,早在青铜时代,天山南北就与甘青地区存在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而唐代高昌回鹘时期的佛教壁画,则展现了汉传佛教与本地艺术的融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疆多地发现的一些汉文碑刻、儒家经典写本,表明了中原文化在新疆大地广泛传播,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资源。

从更宏观视角来看,新疆考古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交叉验证功能。由于地处文明交汇处,新疆的考古材料既能与中原相关的文献对照,又能与波斯、印度、希腊等国家的史料记载互证,从而为构建更为客观、全面的中国史提供了可能。例如,楼兰发现的佉卢文文书,既反映了印度文化的影响,也记录了汉晋王朝的统治,这种“双重叙事”恰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新疆考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新疆,诸多的考古成果通过揭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层次的历史依据。从学术研究到公共教育,新疆考古事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认同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维度看,新疆考古证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吉仁台沟口遗址发现的距今约3500年的铸铜遗迹,表明新疆早期居民已掌握与中原相似的技术;而汉代留存的城址、烽燧则展现了中原制度文化的深远影响。这些发现表明,新疆各民族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始终与中华文明其他部分保持着密切联系,共同参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建。

从现实意义看,新疆考古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新疆博物馆“古代干尸陈列”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不同族群的服饰、葬俗,直观呈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其背后的共性;而“新疆历史文物展”等各种常设展览则强调了新疆在连接东西方文明中的枢纽作用,直观地突出了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主题,有助于公众形成正确的大历史观。

在国际层面,新疆考古还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驳斥错误言论的使命。针对某些势力将新疆历史片面化等企图,考古学界通过扎实的研究表明:新疆的历史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在与中原的持续互动中共同发展的。例如,交河故城的发掘揭示了车师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而北庭故城的考古则展现了唐王朝对西域的经略。这些成果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新疆的历史地位提供了学术支撑。

回望新疆考古70年,从筚路蓝缕到硕果累累,考古工作者用一把把手铲揭开了这片土地的历史面纱,也让世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疆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丽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疆考古事业将继续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深厚的历史支撑。

(《今日新疆》2025年第12期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

责任编辑:赵军慧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