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信息
视力保护色: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新进展:
证实五千多年前我国已形成祭祀礼仪体系
日期:2025-06-26 作者:杨亚鹏 字号:[ ]

近日,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作为红山文化礼仪中心的牛河梁遗址,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祭祀礼仪体系。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确认遗址点16处,保护区范围近60平方公里,近些年在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不断有新的遗址点发现,目前区域内确认的遗址点数量为51处,是红山文化由多个遗址点构成的、已知规模最大的遗址群。

2020年至今,持续的考古发掘进一步丰富了牛河梁遗址的内涵,为全面认识中国文明起源早期阶段红山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

“最新的考古发掘,进一步明晰了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的结构布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牛河梁遗址发掘领队贾笑冰告诉记者,第一地点主体部分由9座台基构成的台基建筑群,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著名的女神庙就是台基上的建筑之一。

贾笑冰说,台基建筑群的布局显示第一地点是经过规划设计并逐步施工营建的统一整体,碳十四年代测定的结果显示多座台基的修筑时间较为接近,第一地点的营建延续时间不长,是统一规划设计并在较短时期内集中兴建的建筑群。台基建筑的结构、规模突显了红山社会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大型建筑群的修建完成也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红山社会已经具备较为丰富的、足以支撑大型社会公共设施的营建与维护的物资储备。

西南建筑群的“水利”设施


考古发掘显示,牛河梁遗址砌筑台基时充分考虑地势、环境变化以及突发自然灾害对台基建筑的影响,根据台基的功能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台基的砌筑方式略有差异。贾笑冰介绍,包括女神庙在内的第一地点西南建筑群由三座台基构筑的轴线对称的台基建筑群,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中轴对称建筑。适应区域环境变化和建筑布局修建的导排水设施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水利设施,其所布设的用以减缓水流速度的石堆可能是后世园林布局“谷方”的最早形态。虽然这一导排水设施整体规模有限,却也显示出红山社会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是在对区域环境有限改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


夯土坑类遗迹示例

发掘后的红烧土坑


据了解,除了较早发现的埋藏大陶盆、大量筒形器片的祭祀坑外,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新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祭祀遗迹:一号和三号台基发现了燎祭遗存,焚烧遗留物显示其祭祀时间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三号台基发现了可能与祭祀祖先的祼礼有关的器物组合;七号台基北部发现了数座红烧土坑和夯土坑。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牛河梁遗址执行领队郭明认为,这些新发现的遗迹与祭祀礼仪活动相关,与此前发现的祭祀类遗迹一起,表明红山文化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祭祀礼仪活动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敬天、礼地、法祖”的基本观念相吻合,虽然与后世文献记载的礼制体系相隔年代久远,还不能完全对应,但这种理念确实为后世礼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古研究发现,红山文化以祭祀礼仪体系作为整合社会的途径,开启中国先秦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革,统一的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的构建为分布地域范围广阔、经济生活依赖不明显的分散性社会的团结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区域内流行的多种信仰体系加以整合并使之秩序化的社会制度变革成为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郭明补充说,新的考古发现显示红山文化在制度和精神领域的重要成就,虽然目前仍然缺乏足够的日常生活领域的信息,但制度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将为从更广阔的领域认识中国文明起源提供红山文化的发展范例。

(杨亚鹏)

责任编辑:赵军慧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