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新闻
视力保护色:
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4.26-5.2)
日期:2025-05-04 字号:[ ]

“五一”文博游火热 观众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五一”假期,人们在博物馆和古迹遗址中,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故宫博物院“万物和生”动物题材绘画特展名家作品荟萃,让观众大饱眼福。湖北省博物馆首个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让观众在虚拟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博物馆、考古文旅小镇等多点联动,创新推出实景演艺、互动体验和多元讲解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假期前两日,江苏、陕西、河南、四川、浙江五省博物馆参观人数均已超百万,创历史新高。



国新办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一线文博代表共话文物保护与文明传承

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五位文物保护领域的代表围绕“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主题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见面会上,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夏格旺堆、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保护员刘红岩、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王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馆员刘汉兴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向中外记者分享了他们在文博一线多年工作中以匠心守瑰宝、用担当铸文脉的赤诚情怀。



安徽

《安庆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施行

近日,经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安庆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于5月1日起施行。目前,安庆市有传统村落60个,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23个,省级传统村落37个。《条例》着眼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利用关系,共五章二十九条,明确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原则、规范申报条件,健全传统村落保护责任体系,细化传统村落保护措施,建立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等。



广东

孙中山纪念馆重新开放

5月1日,经过修缮和改陈的孙中山纪念馆重新向公众开放。孙中山纪念馆内新陈列“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通过“求索之路”“共和之路”“斗争之路”“合作之路”“继承之路”递进叙事,分为“立志救国 上下求索”“推翻帝制 创立民国”“捍卫共和 愈挫愈奋”“国共合作 开创新局”“鞠躬尽瘁 伟业永存”等五部分。改造升级后,馆内基本陈列内容更加丰富,重点更加突出。



海南

《海口市革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获批

近日,《海口市革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海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将于5月10日起施行。海口市行政区域内革命历史文化以及革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管理和利用,适用该条例。革命历史文化涉及的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文物等保护和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条例》指出,革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尊重史实、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赓续传承的原则,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四川

三星堆博物馆四号馆(原综合馆)重新开放

4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四号馆(原综合馆)经过规划和改造建设,时隔近两年重新向公众开放,并推出“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展。展览由四川省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指导,精选布达拉宫珍藏的佛像、唐卡、经卷、法器、生活用具、服饰、面具、木构件等110套186件珍贵展品,其中超三分之一为首次公开亮相。展览持续至2025年8月31日。此外馆方将同步推出学术讲座、教育研学及精品讲解活动。



云南

元谋人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

5月1日,在元谋人发现60周年之际,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人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元谋猿人遗址保护范围内共开展调查3次、正式发掘6次,发现了大量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骨器及炭屑等人类化石和遗物,为系统研究中国人类起源和第四纪地质及自然环境变迁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有力实证了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元谋人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分三期进行,目前正式开放的一期工程,主要实施了遗址核心区保护展示等项目。



西藏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汇报暨2024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会举行

4月29日,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汇报暨2024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会在西藏博物馆举行,汇报会由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主办,涉及23项西藏考古成果,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西藏早期金属时代到吐蕃时期等。会上介绍,西藏正以“四大课题”(高原早期人类迁徙之谜、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之辨、早期复杂社会起源之钥、吐蕃王朝遗存之证)为经纬,织就西藏考古工作的学术图谱。



陕西

涉历史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基地已建立19个

近日,西安铁路两级法院联合检察院等单位在清涧寨沟遗址设立司法保护基地,宝鸡市金台区人民法院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司法保护基地工作站也正式揭牌。截至目前,陕西法院已建立关垭长城遗址、马栏革命旧址、神木石峁遗址司法保护基地等19个涉历史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基地,并探索“遗址保护+文明旅游+巡回审判”司法服务新模式,设立枣园革命文物保护巡回法庭、乾陵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巡回法庭等多个巡回法庭及审判点。



郑国渠首遗址区对外开放

近日,位于咸阳市泾阳县的郑国渠首遗址区对外开放,以“郑国渠再现——寻迹古渠首”为主题,让公众沉浸式感受千年渠首文化。郑国渠是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因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而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之一。1996年,郑国渠首遗址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体现中国古代水利智慧和展示中国农耕文明演进的活态文化遗产。



甘肃

文物及文化衍生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启动

为破解文物及文化衍生产品侵权乱象,日前,甘肃省市场监管局、甘肃省文物局联合召开的文物和文化衍生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调小组会议上,确定甘肃省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为全省首批文物和文化衍生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共同探索推进保护工作。会上还审议通过《甘肃省文物和文化衍生产品名录(第一批)》,明确文物和文化衍生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发布《甘肃省文物和文化衍生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任务清单》,细化试点工作落实举措。



新疆

吐峪沟石窟面向公众开放

5月1日,位于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的吐峪沟石窟,历经十次考古发掘后面向公众开放。本次开放5座洞窟及沟东区北部石窟寺遗址,游客可近距离感受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吐峪沟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凿于公元5世纪前后,沿用至公元14世纪,现存洞窟157座、地面寺院3座、佛塔9座,是古代高昌地区开凿时代最早、年代跨度涵盖整个高昌佛教史、营建规模最大且洞窟类型最为齐全的佛教石窟寺院遗址群。近年来,吐峪沟石窟及周边崖体实施了保护修缮,为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翟如月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