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作为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场所,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何探索新策略和新实践以应对未来?时值五月芳华,又迎来5·18国际博物馆日。
5月18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一系列新成果、新数据再一次刷新博物馆的发展热潮: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举办4万余个陈列展览、51万余场教育活动,接待14.9亿人次观众;公布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流失海外79年的子弹库帛书二、三卷当日凌晨安全抵达北京……
运河淌千年,文脉耀四方。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内,“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看·见殷商展”重磅开幕。作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展览汇聚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338件(套)文物,全面展示了殷商文化的辉煌以及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特征。人头攒动的展厅内,不少观众佩戴VR头盔,亲手触摸动态甲骨文,化身商代战士,守护商代文明。


华灯初上,大运河犹如一条彩带,“博物馆之夜”徐徐开启。通过触摸大运河的千年文脉、聆听文物背后的动人传说,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古今交融的文化魅力。

连日来,在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下,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各地纷纷举办包括精品展览、社会教育、公益鉴定等在内的数千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搭建博物馆与公众互动的桥梁。
精品展览百花争艳,带给公众丰厚的文化滋养,让历史文脉在方寸间流转。
河南博物院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图片展,通过200余张实物文献图片,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前进路程中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不懈奋斗、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精神。
山东省“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图片展同步开展,集中展示青岛、淄博、潍坊、济宁四个试点城市在博物馆高质量建设方面的成效,生动诠释山东“一市一品牌、一城一气象”的实践成果。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推出“问秦——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成果特展”,基于甘肃秦文化考古20年来的工作成果,以秦人从西部边陲崛起到最终完成“大一统”的历史全貌为主线,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秦人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诗,感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辽宁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精选268件(套)文物和展品,从多维度构建出敦煌文化的立体画卷,展示写本中的中国智慧,体现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凝聚敦煌学发展中的辽宁贡献,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双展齐开,推出“神与兽之间:沉浸式中国海洋神话特展”和“明朝造船记:青少年体验展”,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航海文化与知识生动传递,成为航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社会教育既是博物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明桥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引擎。
故宫博物院“未来讲堂——故宫里的动物世界”主题活动、“艺·彩华章:故宫教育成果展示暨‘绿色故宫’教育资源发布”活动,以沉浸式文化探索、馆校合作成果展示、生态教育实践与资源分享等形式,展现故宫在文化传承、教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使命担当。
中国国家博物馆探索“展览+书籍+文创”结合的新模式,与中信出版集团联袂推出新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邀请观众深入感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动、用新的发现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成都博物馆与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合作的“走近文物、对话文明”系列主题活动,以跨学科视角重构历史课堂。学生通过青铜器纹样解读古蜀密码,从汉代陶俑窥见市井烟火;“锦城丝管 国乐少年”博物馆快闪活动,孩子们在馆内奏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乐章,让古老的画面与青春的歌声相互碰撞……

南京市博物总馆新媒体平台“博物南京”推出“饮江南雅韵 启博物未来”“六朝夜开放·竹林狂想曲”“探秘瞻园”等主题直播,将博物馆的文化意境、书画魅力、创新活力通过镜头传递给观众,当“一杯江南”中的展品与“玉壶先春”的诗句在评论区同频共振,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以诗歌为媒,推出“诗坛知己微情景剧”和“草堂一课”品牌研学活动,让观众穿越回千年前,偶遇“李白”“杜甫”的互动,深刻感受到草堂文化的魅力。成都武侯祠博物馆AI“小诸葛”数智人解读三国风云故事,揭秘馆藏文物背后的历史密码,为游客打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文博体验。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组织志愿者组成“长城卫士”小队,手持垃圾袋、夹子等工具,对当地长城步道、城墙周边的垃圾、杂草进行细致清理,并对各类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以实际行动守护长城历史文化遗产。
黑河博物馆联合黑河鱼皮技艺文化陈列馆、黑河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一起“趣”扎染》手工课活动,不仅让大家掌握了扎染的技巧,还让俄罗斯友人们在实践中感受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优质的文化服务,将文物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为社会发展提供深层精神动力与创新范式。
黑龙江全省博物馆联合联动,推出200余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展览活动,拉开全省夏季旅游“百日行动”的“博物馆”篇章,通过文化活动、讲座座谈、研学活动、红色故事讲述、文物鉴定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公众提供多元化公共文化供给。
上海博物馆推出“文脉润邻 博物致远”5·18国际博物馆日上博进社区文化服务日相关配套活动,集中开展展览导赏、专题讲座、艺术工作坊、社会大美育课堂、埃及东方舞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博大餐”。
川渝两地以“双城记”书写巴蜀文明新篇章,诗朗诵《传承巴蜀文脉》,用深情语言表达对巴蜀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说唱《听见博物馆的声音》巧妙融合现代音乐元素与文博主题,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湖南“博物馆奇妙夜”摇滚与民谣混搭演出,情景剧《如果文物会说话》中的新石器石斧、战国木俑“萌萌哒”,魔术表演与歌舞秀融合古今元素……观众身处“文化游乐园”,乐此不疲。
安徽主会场活动上,文博市集探秘江淮宝藏,现场集结全省24家博物馆、15家非遗展位,展示数字藏品、互动游戏与特色文创,实现“一街览尽安徽风物”。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借助国际博物馆日这一时间节点,多地推出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以“罪行、罪犯、罪证及审判”的脉络,全面展示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研制细菌武器和实施细菌战的犯罪史实。
“抗战寻英”文物主题游径的推介启动备受瞩目,沈阳联动辽宁9市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17处抗战遗址,串联东北抗战史迹,精心打造“红色研学游”,共同重温历史记忆,构建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新场景。

成都博物馆联合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推出“成博带你游成都”之街巷里的成都抗战记忆,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成都作为抗战大后方,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
江苏南通推出“烽火·广玉兰——韩公馆红色实景体验剧”,真实还原爱国老人韩国钧与刘少奇、陈毅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的历史场景。现场观众借助实景演绎、深度参与等创新形式,配合逼真现场音效与场景布置,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与崇高气节。
从重磅展览到沉浸式互动,从科技赋能到夜间体验,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以积极主动的作为继续充满活力地前行,在文化传承、教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坚定地承担使命和担当。
(杨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