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新闻
视力保护色:
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5.10-5.18)
日期:2025-05-18 字号:[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开幕

5月18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发布2024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底,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免费开放率91.46%;2024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公布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2025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名单,发布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发展报告,启动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2025北京博物馆季,举行亚洲文化遗产联盟落户北京签约仪式、“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看·见殷商展”揭幕等活动。配套举办主题论坛、青年论坛、策展人论坛等活动。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

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美国接收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子弹库帛书于1942年出土于长沙楚墓,分为三卷,约900余字,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帛书,对研究中国古文字、古文献以及学术史、思想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1946年,该帛书全卷非法流失至美国。经过多轮磋商,基于扎实的证据链和共识,美方同意退出馆藏并返还中国。此次回归是成功追索流失文物的典型案例,体现了《青岛建议书》对话与合作的精神。《五行令》《攻守占》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四时令》早日回归。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等八项主要任务。要求衔接全国文物普查开展城市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落实“老城不能再拆”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建立“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等保护机制,探索文化遗产利用路径,保护历史文化地名,加强重点地区风貌管控。



两部门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协同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近日,国家文物局、民政部发布通知,强调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要协同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和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梳理古州县、古镇等重要载体线索,与文物行政部门共享,符合认定标准的要依法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同时,要加强数据共建共享,建立地区名录,推动实体化保护。此外,要建立协同机制,将相关工作纳入文物保护规划,共同推动主题宣传活动,探索纳入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加强宣传推广,用文物承载的历史文脉凝聚人心。



多家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多家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江苏苏州考古博物馆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品为基础,系统呈现城市文明发展脉络;浙江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依托于良渚文化玉架山遗址建设,展现临平地区的文明源流以及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安徽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首次面向社会系统性展示凌家滩遗址的考古成果,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陕西碑林博物馆完成改扩建工程,通过充实展览内容、增加互动展项等方式,提升碑刻文物展示效果;新疆西域都护府博物馆常设展以“悬旌万里”为主题,反映历代中央政权有效治理西域的史实。



北京

2025北京长城文化节在延庆开幕

5月13日,以“长城之约•和合共生”为主题的2025北京长城文化节在延庆开幕。开幕式上,北京市文物局发布了2025北京长城文化节“1+4+N”活动并启动北京长城文化节标识征集活动。当天还举行了2025八达岭长城文化论坛,多位专家学者从长城保护与乡村振兴、长城整体性阐释与数字再现等方面,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对长城保护、利用与传承的思考。据悉,今年京津冀长城文化重点活动将陆续开展。



吉林

“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捐赠入藏集安市博物馆

5月18日,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吉林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上,“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被无偿捐赠给集安市博物馆。这枚西晋时期的“晋高句骊归义侯”马钮金印高2.8厘米,重约88克,为标准汉晋官印规格。两晋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一直有给内附的少数民族政权首领颁印的传统。金印的发现与回归,不仅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为研究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管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见证,更让公众得以近距离感受高句丽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海南

《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批

日前,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将成为海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规划》构建了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时间全贯通的保护传承体系,旨在全面展现海口优秀文化,打造海南自贸港的靓丽文化名片。《规划》提炼了6项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坚持价值导向,从空间、时间、类型三个维度,构建了海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体系,并重点划定了海口老城、琼山府城两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



海南发现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或河遗址发掘领队披露海南白沙金波乡南或河遗址考古情况。南或河遗址2023年被确认为一处以旧石器时代为主体的文化遗存。2024年9月至12月,考古人员对南或河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目前已出土编号石制品6000余件,筛洗出土石制品已达20000余件,另有相当数量的果壳和炭屑遗存。经光释光测年,初步得到遗址年代结果为距今1万年前后。遗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当时人类石制品打制和其他丰富生活行为的证据,为进一步的石器技术演变与古环境耦合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人群互动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



甘肃

麦积山石窟地震监测台阵建成

近日,麦积山石窟地震监测台阵整体建设完成。该区域100公里范围内已架设251个地震监测站,形成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地震监测网络。新建成的监测网络,可以把收集到的数据定期回传,通过三维建模显示,为精准制定抗震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石窟地震监测台阵主要功能是地震监测和预警。据介绍,使用节点地震仪对石窟栈道和山体做振动检测,通过分析得来的数据能够获得不同部位的振动特性。同时,运用损伤识别技术及时定位栈道损伤的部分,为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方案和指导。


责任编辑:翟如月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