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下游,凌家滩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这样评价凌家滩遗址。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距今5800年至5200年前后,是国内同时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聚落遗址,作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是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遗存、关键节点、关键区域。遗址自1985年发现以来,出土大批重要玉器,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5月16日,作为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成果集中展现的重要平台——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试运行。
四十年来,十五次发掘,三代人不懈探寻
时光倒回40年前,在凌家滩北面的山岗高处,村民葬坟的锄尖砸乱了坚硬的碎石层,无意间发现了一批精美的玉石器,莫名叩响了沉睡5000多年的地下秘藏。
“自1987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先后历经15次发掘,总发掘面积达8500平方米,先后出土了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3000多件。”凌家滩考古发掘第二任领队、博物馆策展人吴卫红介绍。
1987年6月,在村民发现玉器的西侧地点,考古工作者进行了首次发掘。此次发掘总计发现4座史前墓葬,墓葬中出土的玉人、玉龟和刻纹玉版,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奇特,引人遐想。同年11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11座史前墓葬,仅87M15就出土随葬玉器93件,数量之多,举世震惊。
第三次发掘在1998年10月至11月,考古工作者发掘发现29座史前墓葬,出土了玉龙、玉鹰、玉人等大量玉器以及制作工具和边角料等。作为凌家滩先民沟通天地、祭祀神祖的重要方式,首次确认的石铺祭坛更为我们揭开了凌家滩“坛墓相伴,趋坛而葬”的埋藏秘密。此次发掘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凌家滩的考古故事进入了新篇章。
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祭坛的西北部进行了第四次发掘,虽然发现史前墓葬21座,但墓葬中出土的玉器、玉料仅40余件,与此前的高等级墓葬相比,显示了墓主人身份的巨大差异,让凌家滩的考古工作陷入了迷雾疑团之中。
2007年,凌家遗址进行第五次考古发掘,发现了轰动全国的07M23,这是凌家滩面积最大、遗物最丰富的一座墓葬,充分揭示了凌家滩先民的丧葬观念和丧葬仪制。


凌家滩遗址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支持下,凌家滩遗址发掘发现了作为重要防御设施的双重壕沟,一处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基址,还有一处燎祭遗存出土了260余件玉器、石钺等。通过多学科研究,大大充实了对凌家滩社会的生产、生活方面的认知,活化了历史场景,揭示出凌家滩作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远古圣地的重要内涵。
考古成果如何惠及于民?考古人边做边思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凌家滩,交通不便、较为闭塞。重大的考古发现并未给当地村民带来生活上的改观,甚至出现了农业生产与考古发掘、保护的矛盾。为切实推动文物保护,1998年县政府成立了保护领导小组,开启了凌家滩遗址的保护之路。
2013年,凌家滩遗址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契机,新的配套设施及保护工程项目让凌家滩文化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从2022年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挂牌运行,到今天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古老遗址展新颜。
1100件文物,跨越时空的对话
走近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十”字院落风格的主体建筑,古今辉映,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艺术气息,完美重现凌家滩远古城池的原始风貌。
博物馆展厅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设1个基本陈列展厅和2个临展厅。基本陈列用总序、鉴往知远、玉耀长河、文明互鉴4个部分,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套),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凌家滩遗址之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早期发展的重要价值。
造型生动的凌家滩玉人、首尾相连的双面圆雕玉龙、刻有八角星纹的玉鹰、体现宗教礼仪的玉龟和玉版……
琳琅满目的凌家滩玉器构建了凌家滩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在凌家滩冠绝天下的玉器中,生动而精致的器型既凝聚着凌家滩先民对天地神祖的崇拜,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对礼仪权力的认同,更饱含着对美的朴素感知,是凌家滩文化高度发达的象征。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

玉龙

玉鹰

玉版

玉冠饰
出自07M22的一件半圆雕戴冠玉人十分形象地展现了凌家滩显贵者的头部装饰,与07M22相关的圆雕跪姿玉人立体感最强。
玉龙,出土于98M16,最长径仅4.4cm。玉龙呈首尾相衔的环状,器身扁平,龙首吻部凸出,头顶伸出两角,耳、嘴、鼻、眼以阴线刻出。龙身外缘刻一周17条阴刻斜线,象征龙鳞,它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有角有鳞的玉龙。仔细观察,龙身近尾部有一钻孔,应是做系挂或连缀使用。
一个玉鹰,两面的形态、纹样完全相同,吸引观众驻足良久。
玉鹰两翅的端部各为一猪首形象,以猪为鹰翅,或许是凌家滩先民认为猪是财富的象征。鹰腹刻一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也见于凌家滩出土玉版以及新石器时代众多陶器上,其象征意义丰富,学术界也有不同解释。这件玉鹰可能是举行祭祀仪式时所用之物,鹰、猪、八角星纹集于一器,表现了先民崇尚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念、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极具想象力的创造精神。
凌家滩文化的玉版是凌家滩最为神秘的出土器物之一,玉版神秘之处在于上面刻画的图案,玉版中央的八角形纹与玉鹰中心的八角形纹多有相似,展现了凌家滩先民独特的思维观念与原始宗教信仰。
上半部呈“介”字形,两侧内卷;下半部呈长方形,上端两侧出角,这种形态的玉冠饰,凌家滩出土有数件。
“玉冠饰出土于87M15,器型与凌家滩玉人头戴冠帽相似,可能为凌家滩先民所佩冠饰的真实反映。这件玉冠饰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介字形玉冠饰应有渊源关系,充分证明了三大玉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交流。”吴卫红介绍。
同时,展出的璜、玦、璧、耳珰、坠饰和各种形态的缝缀玉片等装饰用玉,也是凌家滩主要的器类,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也是维系权力地位、彰显贵族身份的礼制载体。
尚玉崇礼是凌家滩文化最重要的特质,对长江下游用玉礼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昭示着凌家滩聚落已经跨入文明的门槛,更成为中华玉文化传统的重要渊源之一。
“坛墓相伴,趋坛而葬”的埋藏方式揭示了凌家滩的重要习俗,墓穴大小、葬品差异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07M23
凌家滩墓葬区发现的面积最大、规格最高,随葬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墓葬当属编号为07M23的墓葬,总计出土器物340余件,玉器200余件,石器约100件,可辨识的陶器35件,堪称“王者之墓”。
通过对07M23考古发掘清理过程的动画展示,可以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凌家滩大墓的葬制葬仪。
猪拱突出、獠牙清晰,重约88公斤的大玉猪,也是07M23出土的,不仅让观众感叹凌家滩先民们逼真传神的圆雕工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跨越时空与远古对话。
展览还通过“光华重现·震撼的一天”“工师·繁忙的一天”“巫师·隆重的一天”等展示方式,多角度集中展现凌家滩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辉煌成就,诉说凌家滩遗址背后的故事。
同心倾心保护,绽放新光彩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新时代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新起点。
博物馆开放后,将与考古研学小镇、游客服务中心等形成集群优势,提升城乡环境风貌、涵养人文精神,激发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新动能,更好展现几千年长江流域农耕文明赓续不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据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凌家滩遗址2024-2025年考古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2024年已经完成约10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工作。今年,计划继续发掘1000平方米,发掘工作4月份已经启动,主要集中在凌家滩墓葬祭祀区西侧,围绕2024年发掘区周边进行,将进一步揭示凌家滩遗址西侧祭祀区的全貌。
“我们将继续秉持‘大考古’理念,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凌家滩遗址相关勘探、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工作,尽快推出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凌家滩考古发掘第三任领队张小雷表示。
展览里,观众仔细观赏的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奖牌“同心”,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世界人民凝聚在一起、分享冬奥快乐的理念。凌家滩遗址玉璧的造型即是奖牌形象元素之一。
凌家滩与她的时代,共同绘就了中华大地上的壮阔史前画卷,在五千年后的新时代征程中,仍熠熠生辉,并将绽放新的光彩。
(徐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