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信息
视力保护色:
纪念班村遗址多学科综合发掘与研究项目35周年活动在三门峡举办
日期:2025-05-13 作者:王龙霄 字号:[ ]

5月8日,“重回班村”——纪念班村遗址多学科综合发掘与研究项目35周年活动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举办,活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环境考古学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作为指导单位,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联合主办。20余位当年参与班村遗址发掘、相关工作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围绕回顾班村遗址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重大贡献、仰韶文化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中国考古学第二个百年的仰韶文化研究展望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35年前,班村遗址的多学科综合发掘与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我国考古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和探索。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鸿星介绍,班村遗址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35年前,以俞伟超先生为代表的考古学家在这里开创性地实践了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作为小浪底水库抢救性考古的重要项目,班村遗址不仅抢救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开创了我国田野考古多学科融合的新范式,为中国考古学的现代化转型树立了典范。

主旨报告环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小虎以《仰韶文化的生存环境状况概述》为题,从仰韶文化概况、全新世环境概况、仰韶文化分布与气候环境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人地关系演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聚焦豫晋陕交界地区这一“仰韶文化核心区”,系统梳理了近年来聚落考古的重要成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樊温泉则详细介绍了位于班村遗址附近的关家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该遗址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晚期房址、窖穴和墓葬群,为研究仰韶文化的地域差异提供了新材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研究员曹兵武作为当年班村发掘的亲历者,回顾了班村遗址发掘开创性工作的筹划和实践、参与者们乐于创新实践的班村精神。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鸿星则从地方实践角度,介绍了近年来仰韶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创新探索。

座谈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以班村遗址考古发掘的创意过程、具体实施和实践成果为切入点,追忆、缅怀俞伟超等先生,同时展望中国考古学诞生第二个百年的发展方向。大家一致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俞伟超先生联合来自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方向的14个科研教学单位的40余位中外学者,组建了中国考古史上首支规模空前的多学科考古团队,汇集班村,使班村遗址成为当时考古学界瞩目的学术高地。作为中国考古学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班村实践开创了考古学研究跨学科合作的典范,不仅显著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度,更为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当前,我们更应传承和弘扬前辈学者“立足田野、胸怀天下”的学术品格,以班村遗址等经典案例为鉴,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征程上勇毅前行。

本次纪念活动不仅系统总结了班村遗址发掘的学术遗产,更展示了多学科融合给考古学研究带来的新活力。与会专家学者讨论并形成共识: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集合多方力量,既分工协作又责任到人,倒排时间表,尽快整理编撰出版班村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同时积极做好相关文献、资料、史料的搜集整理并结集出版,多元多向多层次转化班村遗址研究成果,传承弘扬好班村遗址发掘中的考古学精神,以扎实的研究成果告慰先贤,以创新的学术探索面向未来,为中国考古学第二个百年发展做贡献。

(王龙霄)

责任编辑:翟如月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