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新闻
视力保护色:
致敬新征程上的文物守护者
日期:2025-04-30 作者:李瑞 字号:[ ]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将镜头对准“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他们用敬业、坚守与热爱,让文化遗产在新征程上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4月2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位来自不同地域的文物守护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夏格旺堆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玛不错遗址,俯身清理着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王龙带领队员穿过戈壁滩上的风沙,新发现的多处文物遗存进一步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馆员刘汉兴与团队一起“精准施策”,将中国文物保护的技术和理念镌刻在异国的土地上……

文物承载厚重历史,见证岁月沧桑。人迹罕至的田间郊野、灌木丛生的山岭沟谷、风沙漫卷的戈壁荒漠,在乡村、海滨、高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文物普查队员坚实的足迹深深印刻在祖国大地,他们以执着与坚守,将文明的脉络串联。在四川泸州,新发现的摩崖造像填补着实物史料的空白;在江西婺源,普查队员们拂去祠堂梁柱上的尘埃,唤醒传统建筑蕴含的宗族记忆。

日前,“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发布,一项项考古发现的背后,藏着一批批考古人无数个烈日当空、风餐露宿的日日夜夜。青藏高原之上,考古工作者将时光留在了高寒缺氧的山峦,以考古遗存实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南海之滨,水下考古调查与保护利用不断开展,考古工作者用科技力量拼合出中华民族向海而生、文明互鉴的壮阔图景。

如果说敬业是一种专业的追求,那么坚守,则是岁月沉淀后的信仰。

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始终感召着中华儿女。保护好、传承好这一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全国各地,有7000多名长城保护员,汇聚成了保护长城的坚定力量。

在北京延庆八达岭,石峡村长城保护员刘红岩,六年来每天行走十余公里,风雨无阻。她巡查、修缮、捡拾垃圾,细心守护着长城的一砖一石。暴雨来袭时,生长在长城边的乡亲们扛着塑料布奔赴长城,掩护长城墙体。“长城是最伟大的精神象征”,在刘红岩质朴的话语中,我们看见了千年长城与当代守护者之间的血脉连接。

这样的坚守同样闪耀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室,那里的修复者几十年如一日只为还原秦俑风采;回荡在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研究现场,一代代考古学者孜孜以求仍在破译着三千年前的文明“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曾指出:“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新一代敦煌儿女,正以炙热初心践行“莫高精神”,通过一流的保护、研究,精心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十余年来,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反复穿梭于莫高窟开放洞窟间,主动设计优化参观游线,研发敦煌文化课程,打造线上线下多元弘扬体系,她将热情愈加坚定地投入到敦煌文化的创新弘扬中。

宋淑霞的热爱在讲解间传递。最动人莫过于一个小男孩因为心疼断臂的塑像,决定捐出压岁钱保护莫高窟。“我现在还能看到他们,我儿子还能看到吗?我儿子的儿子还能看到吗?怎么保护他们呀?”一句句稚嫩的童声,折射出文物工作者通过讲解传递出的热爱,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激发出守护未来的力量。

这样的薪火相传,在杭州西湖文化特使集训营里,在西安碑林小小讲解员比赛中,在长沙简牍修复体验课上,化作无数个文明传承的温暖瞬间。

定格在寻常岁月里的画面,勾勒出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群像尤其动人。今日中国,文物保护早已是国家意志、全民共识。而这份事业的每一分进步,离不开千千万万基层文物守护者。从雪域高原到蔚蓝深海,从都市楼宇到乡野田间,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的理解与珍视,正在这些具体而微的守护中走向纵深。

(李瑞)

责任编辑:翟如月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