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应如何更有效地从文物收藏保管者转型为社会和文化对话的积极参与者?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将新技术融入博物馆并加以管理?博物馆如何在21世纪保持其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价值?
4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190余名中外文博工作者齐聚浙江杭州,围绕全球博物馆同行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交流研讨。

参会嘉宾体验良渚博物院VR眼镜
创新与求变:不断发展的博物馆角色
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博物馆的定义和内涵也在与时俱进。202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特别全体大会通过新版博物馆定义。新定义突出博物馆在促进可持续性和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强调以社区为核心,从而承认了博物馆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特性。在履行好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传统作用之外,如何重新认识博物馆的角色定位,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具有未来性、前瞻性、创造性和互动性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场所,需要更多创新理念。
智利文化、艺术和遗产部副部长卡洛琳娜·佩雷兹·达塔利表示,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为了社群文化而建的博物馆。它们不仅是当地文化遗存的展示地,更是祖先生存智慧的见证,这充分说明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外地观众与博物馆进行互动,能够增进他们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同理心。博物馆就像是文化的桥梁,把原住民和地方的根连接起来。通过博物馆,人类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历史与未来使命。
西班牙巴塞罗那储蓄和养老金银行基金会会展部主任伊莎贝尔·萨尔加多分享了西班牙博物馆的创新实践:开发一个个移动集装箱式的展柜,这些展柜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有免费通行的权利,可以便利地把文物、展品运输到基层村镇中展出。每个集装箱大约有10年的生命周期,以此实现绿色、环保的文化传播。
法国尚蒂伊古堡以原汁原味的19世纪建筑遗存而著称。近年来,古堡在严格遵守19世纪原貌保护要求的同时,通过举办花展、音乐会、马术表演及历史主题游戏等多元活动吸引现代观众,将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文化空间。尚蒂伊古堡管理主任安妮·米勒说:“我们深信,在现代,博物馆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要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体验。”
机遇与挑战:经历人工智能浪潮的博物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充满活力的协作型和互动式空间,当今博物馆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智能编目、自动化研究到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技术的沉浸式叙事,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驱动型工具正在重塑博物馆与公众的互动方式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技术路径。应对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确保博物馆在21世纪继续发挥其作为重要文化交流空间的关键之棋。
中国国家博物馆目前已建成行业领先的文物数据库,完成7500件文物三维建模及72万件二维影像摄制。观众可通过“一物一展”数字展厅,沉浸式体验文物细节。此外,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合作开发增强现实展览,吸引超200万人次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重塑博物馆行业,数字技术已成为连接全球文明的重要纽带。”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分享了博物馆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的探索。“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面向不同背景的观众提供个性化导览服务,并且可以根据观众的兴趣和偏好定制展览内容。这种个性化设计不仅能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也能够有效放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曾美君说。
人工智能驱动的策展有助于组织工作和引导参观者,但其历史叙事的方式也存在带来偏见或者强化陈规的风险,进而对博物馆的包容性产生负面印象。多位专家表示,博物馆要以负责人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确保技术能够提升创造力、艺术、文化和文化本真性,同时要在策展决策、数据管理以及公众宣传和教育方面恪守伦理标准。
也有博物馆专家表达了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忧。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馆长加博尔·齐格蒙德指出,匈牙利语是一个小语种,缺乏语言数据量优势,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容易面临生存挑战。
交流与合作:作为终身学习平台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当代教育格局中至关重要的学习空间,拥有天然的包容性特质,尤其在跨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的多元化教育策略能够覆盖不同年龄层和不同背景的受众群体,作为传统教育体系的“第二课堂”,持续为观众提供自主探索文化与历史的学习机会,为营造终身学习社会贡献力量。在世界形势动荡的今天,博物馆以其包容性、可及性特质,在推动国际化交流合作、吸纳弱势群体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越性。
阿根廷特雷斯德费布雷罗国立大学博物馆面向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区和其他周边城市提供服务,通过流动展览和社区活动,吸引了大量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同时通过研学项目等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为地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特雷斯德费布雷罗国立大学荣誉校长阿尼巴尔·Y·乔扎米还表示,“博物馆预算有限,我们充分利用大学已有的科研资源,由教授、学生一起策划展览。大学博物馆通过社区参与和终身教育活动,打破了首都与郊区的文化隔阂,重塑了地区面貌。”
成立于1888年的波黑国家博物馆,曾收藏了奥匈帝国时期的多民族文化遗产,管理着超过300万件文物,却在战争期间遭受重创。波黑国家博物馆馆长米尔萨德·希亚里奇表示,在战争结束后,以文化遗产弥合战后裂痕,通过展品带领观众直面历史。“守护文物就是守护多元文明的根基,文化遗产是和平的桥梁”,他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对冲突地区遗产保护的关注力度。
论坛闭幕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拉米雷斯的致辞令全场参会者动容。他说:“论坛为全世界的博物馆工作者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让我重新认识到团结与合作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至关重要。我相信,博物馆间保持合作,共同努力,产生的能量远远超过各自为战。当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充满分歧的全球背景,要更加坚定地加强跨地区的文化对话,以文化促进和平建设和气候行动。”
(翟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