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新闻
视力保护色:
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4.19-4.25)
日期:2025-04-27 字号:[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公布

4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举行。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及最终评委投票,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部际联席会议召开

4月25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部际联席会议2025年度第1次会议在国家文物局召开。会议强调,推进实施探源工程(第六期)工作要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的沟通协调作用,在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层面做好保障。项目组要坚持不懈攻关,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认识,用好研究成果,讲好中国故事。

会议审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方案》,听取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研究成果汇报,审议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六期)工作思路。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两项通知

日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加大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新发现力度工作指引的通知》和《关于加大老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重点区域新发现力度工作指引的通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曾是都城、府城、州城、县城的老城,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历史悠久。这些类别新发现文物潜力大,是本次普查的重要类型。两项通知对加大重点区域新发现力度作出了工作指引。



“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4月21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启动。活动以深入挖掘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武夷山“双世遗”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将武夷山的无穷魅力、朱子文化的深厚底蕴、茶文化的源远流长、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娓娓道来,全面展示文化强国的福建实践,生动诠释“何以中国”的时代命题。活动上发布了福建考古成果、文化“两创”成果。



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培训班开班

4月22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培训班在贵州遵义开班。授课中分析了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存在问题,要求科学编制“十五五”革命文物专项规划,系统谋划重要举措、重大项目;着力构建保护体系,加强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着力提质增效,深化价值挖掘,讲好革命故事,打造展陈精品;着力提升管理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增强队伍素质,推进革命文物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



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举行

4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杭州余杭良渚举行,汇聚来自国内外的多家博物馆馆长、文化遗产领域权威专家、文化创意产业学者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和研究机构代表。本届论坛重点探讨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经济促进、分众化教育提升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并围绕“博物馆角色的演变与转型: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定位的超越”“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主题交流探讨,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



北京

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启动

4月20日,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庆成宫)正式启动。本届赛事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国农业博物馆等联合主办。作为全国性文博文创专业赛事,大赛以“文博・创意・生活”为主题,设置博物馆文创衍生设计、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视觉、社教研学课程、北京中轴线文化主题衍生商品、长城文化主题衍生商品、二十四节气文化主题衍生等六个赛道,系统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文物资源、创新产业、数字经济、教育等跨界融合,打造文博文创消费新场景。



河南

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启幕

4月20日,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殷墟博物馆启幕。大会以“文字·文明·科技·未来”为主题,致力于搭建语言文字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中外文明互鉴交融。开幕式上,“AI助力甲骨文研究考释与活化利用邀请赛”启动,赛事由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专业指导,河南省文物局等多方联合主办,设置学习研究、算法开放和大众创意三大赛道,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深度融入甲骨文研究。



广东

“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成立

4月22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揭牌成立,为“AI+考古”模式的探索提供重要平台。“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筹建,致力于为文物考古技术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计划培养一批懂文物考古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将创建一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展示平台。目前,该实验室设置了文物考古研究组、人工智能技术组、跨学科研究组。



陕西

《延安市宝塔山保护条例》将施行

4月23日,延安市人大常委会举行《延安市宝塔山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会上就《条例》的立法背景、意义、过程以及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宝塔山是其标志与象征,然而因多种因素存在保护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对其立法是多方面的迫切需求。《条例》共二十八条,对政府及部门职责、保护规划等多方面作出规定。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为宝塔山的保护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青海

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增强文物违法问题监测预警能力,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于近期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工作。此轮遥感监测采用2019年以来的优于1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文保单位变化监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移动技术相集成,通过监测变化、人工对比、空间分析等,对青海省500余家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地物变化进行全覆盖监测,查清变化区域类型、性质等情况,并对文物违法问题进行督办查处。



新疆

《昌吉回族自治州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获批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查批准《昌吉回族自治州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5月1日起颁布实施。北庭故城遗址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疆目前唯一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是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条例》共27条,主要内容包括保护原则、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保护和利用举措等,严格落实新时代文化遗产的发展要求,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责任编辑:杨亚鹏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