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之前,考古界未曾敢想,5000年前的中国先民会建造出如此庞大规模的城市建筑与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都邑遗址,自1936年发现至今,先后经历了89年的考古发掘。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古城遗址以其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等级差异悬殊的墓地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在5300年至43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早期国家。良渚古城遗址,也因此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201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丰富了世界文明起源的内涵和标准。
沉睡数千年的遗址重焕光彩,世界由此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把这一世界遗产保护好,更是每个良渚人责无旁贷的使命。迈向后申遗时代,近六年的实践,良渚人是如何把“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故事生动地讲述给每位来访者,将文明之光传播到更广阔空间的呢?且看这一串脚印——
文物保护:从“特区”到“智治”的范式创新
良渚遗址是典型的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长期面临着潮湿环境引起的土体结构破坏、苔藓微生物病害、遗址渗水掏蚀等世界性难题和挑战。如何在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既能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又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展示利用?良渚因地制宜,夯实制度基础,创新开发文保“黑科技”,开创了超大型土遗址保护的“良渚案例”。
制度先行,全域协同。2001年,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设立,同时成立了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良管委”),在全国首创以“文物特区”的形式对大遗址进行科学保护、有效管理。近年来,良管委全面落实全国首个大遗址保护地方性专项法规《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严格履行遗址区范围内“先考古、后出让”等前置审批制度;建立提取良渚新城10%土地出让金用于良渚遗址保护的“建新城保古城”创新机制。
为了让保护和利用齐头并进,自2019年11月起,良管委启动《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持续修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总规》)。目前,《总规》已获批通过,对拓展保护对象、调整保护区划、优化管理规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规划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进一步为后申遗时代良渚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定依据。
文物保护,保护的是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是一项需要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
2019年起,良管委实施文物与遗产管理局全员巡查制度,对遗址保护范围内批后项目实行专人负责、项目包干、分组巡查式的监管,对保护范围内的遗址点进行全覆盖踏勘,让每一名干部在“脚下功夫”的历练中提升业务本领和综合素质。
2021年,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的安防体系再度升级,正式启动“文物安全365工程”,意在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保护管理体系。通过分级管控、加强协作,遗址区建立起“人防+物防+技防+犬防+制度防”多维立体安防体系。
也正是在这一次次专职巡查、村社文保员巡查中,当地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步提升,守护好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逐渐成为遗产地群众的共识。“现在老百姓的文物保护意识都很高,任何一项建设都知道要先报告文物部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港南村党委书记康宏果曾经担任多年乡村文保员。早在2006年,康家在整修房屋时就发现过良渚玉器,康宏果和父亲立即上报线索,帮助专家发现了多座良渚贵族墓葬,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科技赋能,数字守护。乘着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东风,2022年6月,“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启用。该应用在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实施基础上,着重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围绕考古遗址“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创新“空间管治”“网格智治”“价值研究”“文物+”四大场景,强化大遗址整体性、系统性、预防性保护,全面提升良渚遗址保护利用能级。比如,聚焦文物前置审批、实现“多规(多图)合一”,配套研发“智能审批”功能,效率提升50%以上;又如首创“遗址监管网格”,普及无人机自动巡查,实现对良渚遗址162平方公里管理区域无人机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率的监测巡查全覆盖,借助物联感知设备、大数据、AI识别算法等先进技术,实现多源事件分级分类实时预警联动闭环处置,做到“一屏管控”,大大提高遗址管理精度和效率。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
在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大屏上实时更新着空气湿度、游客热力分布等数据。系统还能够自动监测气象预警等信息,并及时发布提示。如遇强降水,工作人员可以在数字孪生场景里模拟降雨情况,架构起降雨量与水位上升之间的关系模型,排摸遗址区排水薄弱点,根据系统的实时数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为现实世界中的保护工作提供经验。
经过多年持续升级完善,该应用累计巡查量已超过38.7万人次,整合46万余条良渚文化研究数据。更为难得的是,这一集考古、科研、保护、利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大遗址文保应用系统,促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游客能在遗址前穿越古今提供可靠保障,在持续强化大遗址综合保护能效的同时,推动世界遗产资源有效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
活化展示:从“沉睡遗址”到“文明IP”
2019年,阿塞拜疆的会议现场木槌声刚刚落下,翌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对社会各界开放,揭开了“后申遗时代”良渚文明的崭新一页。
2021年,瑶山遗址公园开园。这个集祭坛与墓地为一体的复合遗址,成为继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城址区)开放后的又一遗址参访点。
2022年,老虎岭遗址公园开园,标志着迄今发现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首次面向公众亮相,补全了良渚古城遗址的最后一块“展板”——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持续“生长”的良渚遗址,逐步形成了由良渚博物院和3个遗址公园构成的“1+3”完整展示体系,通过文物展示、遗址现场展示和独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公众深刻感悟璀璨的良渚文明。
“它的变化让我们认识到,考古遗址昨天、今天、未来是什么样的,让遗址公园完成了从‘保起来’到‘美起来’的跨越,像公园般美丽。”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老虎岭遗址公园参加2024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世界文化遗产主场活动时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堪称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典范。
持续“生长”的良渚古城遗址,是怎样诵一首五千多年叙事诗的?每一位亲临遗址现场的观众,都会给出超乎预想的回答。
这里有虚实交融的沉浸体验。在良渚博物院,戴上Rokid AR眼镜,玉钺、玉璧跃动于眼前,刻画符号们牵着手,“唰”地一下全部从黑陶罐上“跳”下来……借助AR眼镜的缩放、旋转、操控等功能,游客可以在虚拟空间360度全方位观察数字化3D文物的细节。

良渚博物院AR眼镜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莫角山,游客李女士扫描二维码后惊喜地说:“我要选良渚王做我的向导!”这是“莫角山朝圣之路”AR互动体验项目,只需要手机扫码,访客便可在良渚王、良良、平民等角色中选择一位“向导”,开启“穿越之旅”,通往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300米的朝圣之路上,有6个AR场景演绎,游客不仅可以看到良渚时期的生活日常、制陶工艺,还能目睹宫殿建造和仪式庆典等内容。部分场景中还设置了互动体验环节,游客既可以观看视频、图文资料、答题等,还可以与专属向导、宫殿区域的虚拟景观合影打卡。
2023年9月,杭州首条自动驾驶景区游览观光线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投入运营。这条观光线上的智能网联车采用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借助各类车载感知设备,按照1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自主行驶。走进车内,没有传统的司机座位和方向盘,取而代之的是面对面放置的两排舒适座椅,以及安放在车侧的一块中控屏幕。通过屏幕,乘客不仅能看到车辆行驶的实时运行数据,还能调节车内温度、灯光等。坐在智能网联车中,车外的实景与车内的高清介绍视频相得益彰,让乘客畅游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
这里有动静结合的体验式展示。1936年,施昕更发现了良渚文明的线索——黑色陶片,从此开启了对良渚文明的研究。一小铲,五千年,考古学家究竟在做什么样的工作?考古发掘工具长啥样,如何使用?为什么要考古勘探,如何勘探?为了帮助大众建立对考古学科系统、科学的认知,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公众考古和考古天地区域,均设计了“田野考古”和“挖一挖”等体验活动项目,让游客近距离感受考古的魅力。
手工业生产体系化是良渚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居址与作坊展示区,摆放着还原良渚先民在两岸生活与劳作的金属网格雕塑,供游客观察良渚先民的日常生活与手工技艺;玉器、漆器、衍纸、陀螺、纺织制作体验主题作坊依次排开。走进这里,游客可以化身为五千多年前的手工“匠人”,亲手打磨一块属于自己的玉璧、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漆器,在体验手作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良渚时期发达的手工业与制造水平。
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和走向深入的考古研究,让良渚遗址的“展示文本库”日渐准确和丰富。钟家港遗址曾出土梅花鹿、麋鹿、家猪、水牛等动物骨骼遗存,植物孢子分析和动物考古研究成果显示,鹿科动物在良渚先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这一史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引入梅花鹿打造鹿苑,还开设了良渚的植物世界展、良渚的动物世界展、良渚的动物世界展之梅花鹿特展等主题展览。游客可通过参观相关考古遗存、参与主题互动,了解良渚时期的自然生态、动植物资源和养殖策略,收获更加鲜活立体的参观体验。
价值研究:解码文明的“基因密码”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不仅要保护好遗址的物质载体,更要不断廓清大遗址的价值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文化传播、文明传承的重要阵地。
在牢牢把握良渚古城遗址特殊性的基础上,良渚价值研究已形成“三位一体”共研共享的立体格局:政府以系统性保护工程筑牢研究根基,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助力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社会组织与志愿者以文化传播、公众教育等方式激活社会参与,构建起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渚价值阐释利用全链条。
立足文明谱系,深化跨区域比较研究。多年来,良管委坚持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两条腿走路”,做实、做强良渚学研究,将良渚文化放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脉络的整体进程之中,开展良渚与仰韶、红山、陶寺等地的跨区域、跨文化的文明比较研究,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等课题研究。
从2020年起,考古工作者通过遥感考古与实地勘探相结合的方式,在良渚遗址周边山口新发现了近20条水坝,其营建工艺与此前发现的水坝基本一致。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实践,良渚考古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综合遥感、地理信息、水利与考古的古代山塘水坝快速调查分析方法,这对开展长江流域的古代水利遗址考古工作极具指导意义。
整合研究资源,构建全球化学术网络。多年来,良管委始终注重良渚文化研究资源的整合,持续加强与国内外专业机构的合作,推动学术成果创新转化,打造中国大遗址保护的良渚案例。2024年,良管委与有关高校共同完成“良渚博物院藏磨制石锛研究”“良渚文化玉器切割工艺的实验研究及微痕分析”等课题。
近年来,中华玉文化中心、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分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良渚国际考古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平台陆续落户良渚,搭建起多学科、多视角、跨地域的学术交流矩阵,持续推动良渚古城遗址研究工作向着系统化、纵深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2024年7月8日揭牌启用的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标准建立,旨在持续探索安全有效的土遗址保护技术方案,努力为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提供“良渚案例”。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围绕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技术、遗产监测、数字再现等内容,开展科技攻关、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推动形成一批科研成果、示范案例和技术标准。首创综合环境控制法保护潮湿环境土遗址新思路,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发表核心论文4篇,其中SCI论文2篇,相关研究成果在《欧洲物理学报》等重要期刊发布。
第二届“良渚论坛”期间,由国家文物局授牌的良渚国际考古中心揭牌。作为国际化平台,良渚国际考古中心持续组织开展良渚遗址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海内外学术机构增进交流,共同探索大遗址考古合作新模式。同时,也将联合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东西方文明比较研究平台,建立起常态合作交流机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打造良渚文化学术高地,在国际遗址保护研究领域发出“良渚声音”,为文化遗产国际交流打造“良渚案例”。
推动成果转化,实现研究价值普惠共享。为了推动更多的研究成果社会共享,加快考古成果转化步伐,以良渚研究院为主要平台,累计出版《中国早期文明丛书(良渚)》等各类学术专著600余种。良渚博物院还上线了“良渚文化玉器数据库”“良渚文化海外玉器数据库”“良渚博物院数字图书馆”在线资料库等供公众浏览查阅。2023年,良渚文化入编世界权威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著作,在世界范围树立“古代文明理论”良渚标识。
为进一步挖掘提炼良渚文化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内核,良管委于2022年“杭州良渚日”启动并实施了“良渚MEI”生活美学工程,成立了由多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良渚MEI”生活美学联盟。
这一工程,开创了国内大遗址原创色彩体系之先河——良渚色彩体系作为美学工程的首个项目,构建了数字化、可视化、叙事化的色彩系统,包含8大核心色、五色色系以及800余条色彩数据;推进了文物“活”起来的创新性展示方式——通过数字化手段让良渚文化“动起来”“美起来”“活起来”,“良渚之夜”艺术秀在首届“良渚论坛”、上海博物馆展出,良渚文化“火”爆全球;找准了契合当代表达的落地转化路径——将美学IP嵌入产品开发、视觉系统、文博展会等多领域,推出色彩主题系列文创产品、《良渚之色》专著等,并在深圳和长三角等文博会上多次展出,人流量和销售额屡创新高;实现了“高颜值”赋能发展“高价值”——立足美学、美色、美服、美饰、美物等生活美学领域,完成良渚色彩与纹样基因库构建,研发“渚咖”稻香咖啡、良渚特色茶点、特制气味香氛系列产品,与服饰企业达成合作,实现色彩主题产品量产。

良渚文创产品参加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如今,“良渚MEI”生活美学工程已形成良渚色彩、良渚纹样、良渚气味等系列化创新应用成果,为公众提供视觉之形、听觉之韵、触觉之感、嗅觉之绪、味觉之欲等五感体验式文化产品,创新性打通了研育产销一体贯通模式,探索出文化赋能产业新路径。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当良渚学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与良渚先民的真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距离也无限拉近。相隔五千年的我们,有着同样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祈愿。
交流互鉴:从“文明对话”到“人类共识”
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遗址自2019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就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为此,良管委构建起“专业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的传播体系,通过举办“良渚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活动,以“杭州良渚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文博专业领域交流活动为契机,实现良渚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不断深化国际对话与交流合作,推动良渚文化打开文化体验和交流互鉴的全球性传播新局面,展现古老与现代在良渚融合,民族与世界在良渚互鉴的重要成果,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底蕴与脉动。
专业传播以学术为基,构建文明对话的权威平台。在全球文明对话的语境下,扩大良渚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不仅要坚持在专业学术领域深耕,也要不断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通过打造高规格国际学术平台,将考古发现转化为人类共同知识财富。
良渚已连续两年举办“良渚论坛”。2023年的首届“良渚论坛”邀请300余位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外国艺术家、青年汉学家到良渚开展对话、采风,为多学科、跨文化交流提供对话平台,连接起文明交流互鉴的通道;2024年第二届“良渚论坛”上,来自五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协会、专业机构的负责人和相关代表,以及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呈现了一场碰撞思想、共商合作的国际文化盛宴。

第二届良渚论坛主会场
良管委还积极承办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第四届文化遗产世界大会,与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联合主办“遗址博物馆与中华文明起源论坛”“国际古迹遗址日世界文化遗产主场活动”等重量级学术活动;成立长三角良渚文化遗址联盟,与“一市三省”12家单位协同合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与利用;以“良渚讲堂”“良渚沙龙”等系列学术交流品牌为载体,把握中华玉文化中心年会机遇,邀请学界大咖作分享交流,持续解码良渚文化基因。
多样的研讨活动,突破了传统考古学的学科边界,构建起阐释传播一体化的学术交流网络,将良渚文化的解读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研究提供最新学术资料,为更多世界遗产提供可迁移的解决方案,为世界文明互鉴交流提供创新范式,推动良渚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重要支点。
大众传播以人为本,激活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在当代文化遗产传播领域,以人本理念重构传播范式已成为激活遗产社会价值的关键。如何让更多人共享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如何促进考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良渚率先打破“博物馆围墙”,拓宽公众科普、跨界合作、迭代融合等渠道,构建起多层次公众参与体系。
良渚文化已多次被纳入中小学教材,成为学生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窗口。2019年9月,“良渚遗址”首次列入新修订的国家统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此外,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版《中国历史》高中版和《高中数学》(第一册)也加入了关于良渚遗址的内容。2023年9月,“良渚遗址”以“课文+拓展”的形式,正式入编全国统编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高等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历史基础模块)。在2024年新修订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科书中,“良渚古城遗址”列入课本正文,以鲜明的主题、翔实的内容占据重要篇幅。良渚文化进入基础教育体系,进一步夯实公众认知基础,显著提高社会关注度。
2020年,“杭州良渚日”正式设立。每年7月6日举办的“杭州良渚日”系列活动,以全民共享、全面参与的理念,在全社会层面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良渚热”,已然成为融汇时代潮流与历史底蕴的城市品牌。在2023年“杭州良渚日”期间,良渚策划推出“瑶观天象”之“良渚·考古·天文”直播,线上127万观众一同观看太阳与星空,听考古研究员与天文研究员跨界交流,在宇宙和时间的交错中理解文明诞生的本源。2024年“杭州良渚日”期间,引入体育元素,组织的“跨越千年足迹——良渚文明探索跑”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名跑步爱好者,在山水风景与文明脉络交织的赛道上进行古老遗址融入现代生活的文体互动。
同时,良渚也在不断探索提高博物馆教育平等化、全民化程度的可行方式。近年来,良管委依托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窗口平台,发起青年传播计划和少儿美育计划,开展夏令营、“小小考古家”“小小志愿者”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良渚文化活动;实施“良良漫游记”“良渚童huà”“良渚文化走进全国高校巡展”等馆校合作项目,让良渚遗址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良渚还关注到了特殊群体的参观需求。2022年,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发起“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为特殊人群“量身打造”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通过调整展陈形式、介绍形式、提供触摸体验等形式,方便各类特殊人群观展,鼓励普通观众换位体验。
为了推动良渚文化深度赋能区域发展,2022年12月,“良渚文化大走廊”构想首次提出。仅经过两年,这条以良渚为名、因文化而兴的大走廊从描绘的蓝图变成了群众可观可感的众多实体。以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为例,“良渚5000+”艺创园、径山茶文化公园样板段“梦山径”等文化配套设施相继开放;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为良渚遗址保护区内的良渚街道8村和瓶窑镇6村在保护区外建立村级发展“飞地”,有效提升村集体收入。在这条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良渚文化大走廊上,一幕幕良渚文化传承图景正在生动展现,一个个美丽乡村走向全面振兴。
国际传播以文明为桥,打造全球认同的文化符号。立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责主业,良渚的国际传播战略践行“双向对话”理念:既主动输出文化价值,更注重激发文明共鸣。
持续开展的“良渚与世界”系列对话活动,以良渚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为主题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良渚古城遗址相继对话英国巨石阵、希腊雅典卫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等,围绕人类文明的萌芽与发展、遗产保护的创新与未来、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考古遗址的价值阐释与保护利用等主题进行广泛探讨,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贡献中国经验。2023年的“良渚与世界——中希文明对话”活动,通过实地采风、展览展示、主旨发言、圆桌会议等多项活动,在比较研究视阈下探究中希文明发展源流,有力推进中希文化互鉴、互融。2024年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5周年,来自中国和西班牙的专家学者就良渚古城、托莱多古城的保护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分享各自在遗产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方法和有效实践,畅谈古老遗产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以保护世界遗产为核心认同的文明对话活动,开拓了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新渠道,极大提升了文明交流的外延与内涵,进一步增强各国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近两年,良渚文化亮相“何以文明”特展,先后走进12个国家和地区。“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自6月于英国首站启航,11月在秘鲁完美收官,在每一站都碰撞出精彩成果:在埃及,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探寻中华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发展脉络与历史轨迹,呼吁加强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与珍视;在英国,参观者制作印有良渚文明图案的文创产品,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埃塞俄比亚,良渚文化神徽和精美玉器等展品,与有“人类祖母”之称的古人类化石“露西”于国家博物馆同馆展出;在新加坡,被誉为“新加坡城市规划之父”的刘太格表示,当代的建筑规划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古迹,特展为新加坡建筑规划师提供了一次汲取灵感、打造更多传承文明基因、具有永恒经典美学作品的机会……
这种立足传统、拥抱创新、放眼全球的传播实践,不仅为文化遗产活化提供新范式,更在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当下,印证了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可能。良渚用实际行动证明:文明传承需在坚守本真中拥抱创新,在开放对话中凝聚共识。正如墨西哥考古学家帕特里西娅·莱德斯玛·保茜所言:“我们并非如想象中那样不同。” 良渚的故事,不止是构筑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根基,也蕴含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启示。
良渚古城遗址,这座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用八十九载的考古耕耘与守护实践,书写了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舞台的壮丽篇章。从最初施昕更揭开良渚文明的一角,到如今“城、水、玉”三位一体的文明图景完整呈现,良渚人以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为双翼,构建起大遗址保护的“中国范式”,打造了普惠民众的“大学校”,让每一位访客在文物的点滴细节中、在遗址的时空纵深里、在数字技术的重构中读懂文明的基因密码。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良渚的使命愈发清晰:它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实证地,更将成为人类破解可持续发展命题的灵感源。从史前稻作农业的生态智慧到当代数字守护的科技实践,从古城水利系统的精密设计到全球气候治理的文明启示,良渚正以跨越时空的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古老而鲜活的答案。未来,良渚人将继续以敬畏之心守护遗址,以创新之力激活价值,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让这座东方文明灯塔,永远闪耀在人类精神的星空。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