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首个“非遗版”春节期间,为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鲁迅博物馆深挖馆藏资源,策划开展春节系列文化活动,联合相关文化文博单位为公众奉上一份精美的精神文化产品。
开展“年画里的春天”木刻版画拓印体验活动。1月15日至2月12日,北京鲁迅博物馆持续开展“年画里的春天”木刻版画拓印体验活动。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人创作供千家万户主要在新年之际张挂的一种乡土艺术形式,其雏形为门神和桃符,主要作用是驱邪禳灾。鲁迅先生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说:“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体面的历史。”并将“欧美的新作”和“中国的古刻”视为中国新木刻的双翼。体验活动所用的木刻版画为朱仙镇木版年画,题材为秦琼、尉迟恭二位门神,寓意驱邪避凶。所用的拓印技艺为木版水印技艺。木版水印技艺是我国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但在20世纪30年代艺术濒临失传的危险。鲁迅、郑振铎以高度的使命感,毅然担当起抢救重任,于1933年搜辑了《北平笺谱》,翌年又翻刻明代的《十竹斋笺谱》。通过刻印这两部笺谱,使这一濒于绝迹的古老技艺得以流传。春节期间,观众亲手上墨、铺纸、拓印、掀纸,体验非遗节日中的非遗技艺,带着门神回家。
文化进社区,多馆共协作。1月22日正值北方小年,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新街口街道,走进玉桃园社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桦皮厂胡同8号楼位于新街口街道,建于20世纪70年代,2020年被鉴定为D级危房,成为西城区首个危旧楼改建项目。2025年是居民们“回家”后过的第一个新年,北京鲁迅博物馆职工与街坊邻里们一起拓门神、贴福字、迎新年。同日,北京鲁迅博物馆职工走进徐悲鸿纪念馆,参与策划并实施“8+”名人故居联盟“‘市事’如意——走进故居过大年”活动。北京鲁迅博物馆策划了年画版画体验活动,徐悲鸿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老舍纪念馆也策划了富有特色的社教活动,让观众体验了木版水印、丝网印、锌版印刷等多种拓印技艺,领略民俗、迎接新春。
举办“鲁迅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专题讲座。2月9日,北京鲁迅博物馆策划的“鲁迅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专题课在鲁迅书店举行。课程中不仅有对春节历史渊源及春节申遗历程的细致介绍,更有对鲁迅过年方式的生动展现。授课教师用风趣的语言,将沉睡于文学作品和日记中的故事一一唤醒。《庚子送灶即事》《祭书神文》《祝福》《二十二年元旦》《过年》……展示了鲁迅作为生活在新旧文化交汇时代“老百姓”的过年习俗和体验。鲁迅对春节的记录,将我国的时代发展、变迁与传统习俗的演变联系起来,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并从新的角度认识了鲁迅。

春节期间,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展的系列活动让广大观众置身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增进了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亲身体验,让他们成为热爱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实践者。正月即将过去,仲春即将到来,北京鲁迅博物馆将向广大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更精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为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博物馆人力量。
(李新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