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信息
视力保护色: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考古取得新进展
日期:2025-11-06 作者:赵军慧 字号:[ ]

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县城东北方向约2.5千米处,海拔约1800米的四格子山默然伫立,山顶平坦如台,四条山脊绵延而下,“四角坪”之名由此而来。

四角坪遗址现存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建筑形制层级分明、秩序井然,是一处秦代大型礼制建筑遗址。经过近6年持续考古发掘,基本厘清遗址整体建筑格局,还发现了罕见的秦代阙门遗迹,为解码国家祭祀变革与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提供重要物证。



从高空俯瞰,遗址呈现严整的中心对称布局:方形夯土台为核心建筑,四周环绕四重次级建筑,四角分布曲尺形建筑,整体沿正方向规整排布。顶平台外围巧妙利用四条天然山脊,在山脊间夯筑夯坡使得山顶被削平的截面边缘平直。夯坡沿山体逐级向上水平夯筑,以西南角、东南角两处夯筑体积最大。

中心夯土台四周每边分别为三重门塾建筑及一重门阙式建筑。门塾建筑由两座相对的“凸”形台基组成,台基中部为通道,外缘被散水围合。“门阙式建筑位于第二、三重门塾建筑的居中位置,为对称分布的两座夯土台基,每座台基上分布三组6个方形柱洞。门塾建筑及门阙式建筑台基均分别向两侧延伸出夯土墙与其他各边同类型建筑相连,使得平台顶部建筑组群呈现出四重次级建筑共同环绕主体建筑的特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段涛说,“此外,第一重门塾建筑夯墙连接的拐角处为曲尺形建筑,曲尺基址六条边均残留空心砖踏步。第一、二重门塾建筑外围分布牌坊式建筑,台基边缘分布四组8个柱洞,将台基三等分。”

阙门是中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等重要建筑大门两侧的一种礼制性建筑,具有明确的等级标识功能。在汉唐时期,最高等级的阙门形制为“三出阙”,即由对称分布的三重阙台构成的阙门,故有“天子三出阙”之说。“尽管没有后世的‘阙’那样成熟,但已初具雏形。”四角坪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侯红伟介绍,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该遗址是古代高等级礼制建筑。

结合夯坡及平台顶部建筑的发掘,考古工作还逐步揭开了秦人相地选址、削山成台、夯坡补角、筑基营构的营建智慧。依照预先设计的建筑格局和规模,结合该地区山体实际情况,秦人选择在此地进行营建;为承载规模如此宏大的建筑群,在“削平”山体后又通过夯筑补齐山体不规整的边角,使平台形制规整;最后根据各建筑的设计尺寸在台基上开挖槽坑,夯筑基槽,营建建筑。“建筑组群并非仅在山顶平台进行修筑,而是从山腰处开始夯筑护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裴建陇表示,“反映其在营建前经过了缜密的规划思考,营建中善加利用原有的自然条件,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特征。”

目前四角坪遗址田野考古工作已近收官,考古人员正加紧整理资料。“我们将尽快向社会公布发掘简报与初步研究成果,为探讨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与建筑格局提供新的关键材料。”侯红伟表示。

(赵军慧)

责任编辑:杨亚鹏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