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新闻
视力保护色:
守正创新 赓续文脉
“十四五”时期北京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日期:2025-11-06 作者: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

北京市文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目标,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守正创新,赓续文脉,全力推动“十四五”时期北京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北京中轴线申遗圆满成功,老城整体保护实现跃升

2024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以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12年“申遗路”探索总结出一系列老城保护的“北京经验”。颁布《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完成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等122项重点任务,实施百余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除中轴线遗产构成外,孚王府、古观象台南院、贤良祠、醇亲王府南府等完成住户腾退;北大红楼、皇史宬、宏恩观、蒙藏学校旧址、正阳门箭楼、先农坛神仓和庆成宫等对外开放。推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以及“数字中轴”等特色品牌,实现“申遗保护人人参与,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博物馆之城建设亮点纷呈,深化改革丰富文化供给

印发实施《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五年间全市新增备案博物馆49家,挂牌开放类博物馆56家,全市备案博物馆总数达266家。中国考古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相继开放,中国长城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新址、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等开工建设,全域博物馆布局基本形成。举办北京博物馆季和“文物告诉你 何以中国节”系列活动,推出“北京博物”文创品牌,打造“北京博物有‘吉’市”活动品牌,2024年全市博物馆观众总量超1亿人次。印发《关于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改革分配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以精品大展为牵引,带动文创开发、开放服务和品牌活动,“看·见殷商”等展览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天宫藻井冰箱贴等引发博物馆文创热潮。出台《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及资金扶持政策文件,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博物馆之城建设。

“两园三带”示范引领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系统建设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和北京长城、大运河和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回信肯定长城保护成效。在全国率先出台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5年内即将出台《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率先推行长城研究性修缮模式,挂牌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五年间实施长城抢险加固工程60余项,累计修缮长城墙体超过20千米。推动社会参与共同保护长城,引入社会资助修缮经费,组建500余人长城保护员队伍,建设长城监测预警平台,挖掘阐释长城精神,营造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保护氛围。五年来,实施北京大运河沿线各类文物保护工程近四百项,发布北京市两批水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京西遗产保护利用,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功,形成海淀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城市文物大脑”等亮点成果。用好首钢工业遗产打造冬奥设施、高端秀场和展览中心,入选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连续举办三条文化带文化节,联合京津冀广泛宣传系统性保护新成果。

革命文物三大主题片区建设巩固首都红色文化高地

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为坐标,精心规划建设建党、抗战和新中国成立三大主题片区。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31处旧址进行保护修缮和分类利用,打造“1+9”系列精品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宛平城、卢沟桥为重点,加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创作地旧址等抗战纪念设施保护利用。开展清华园车站旧址、双清别墅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联合河北贯通“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入选全国文物主题游径十佳案例。依托革命旧址筹划建设纪念馆,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三大红色场馆融合发展,形成点、线、带、片贯通的革命文物集中连片整体保护利用格局。 

历史文化溯源研究结硕果,考古北京彰显首都魅力

围绕周口店、东胡林、琉璃河、金中都开展北京历史文化溯源工程,逐年发布“考古北京”新成果。北京周口店遗址、琉璃河遗址、大葆台汉墓、明定陵4项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新宫遗址、金中都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建成周口店、圆明园两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琉璃河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规划建设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申遗前期工作。路县故城遗址作为北京首个以“馆园一体”形式运行的考古遗址公园向公众开放。坚持“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共开展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勘探项目110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400余项,完成发掘面积40余万平方米,考古项目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连续举办北京公众考古季,创办国际田野考古学校。

文物艺术品交易稳居前列,文博文创事业蓬勃发展

“十四五”期间北京地区文物拍卖企业由261家增长至460余家,文物销售单位由76家增长至420余家,市场主体总量保持全国领先。五年间,北京地区审核文物拍卖超1.4万场次,文物拍卖标的超96万件(套),均居全国首位。连续举办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季)。北京市文物进出境鉴定所成为央地共建的6家区域文物鉴定中心之一。倡导全民健康收藏理念,常态化开展公益鉴定活动上百场。建设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以IP授权为博物馆文创开发提供全链条服务。连续举办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引导公众广泛参与馆藏资源活化利用。

深化价值阐释国际传播,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创新打造“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博物馆第一课”,制作播出四季《最美中轴线》、三季《博物馆之城》,“北京之声·博物馆”已入驻100家博物馆。逐年策划推出“中华文明起源”“世界文明互鉴”系列展览,先后在日本大阪、法国巴黎、希腊雅典等地举办北京中轴线主题宣传活动。打造“世界遗产在北京”品牌,组建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盟,举办世界遗产大会边会和国际交流对话活动。成功举办2025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连续举办中日韩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创“跨越文化的桥梁”国际学生交流项目。推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总部落户北京,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设立北京代表处。保障重大国事活动,更好发挥文博单位“城市会客厅”作用。

一张蓝图干到底,首都文物治理能力水平持续提升

贯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出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等纲领性文件,压茬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纳入政府年度任务,构建中长期有规划、短期有行动计划、年度有折子的推进机制。科技赋能,编制实施《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5年)》《北京市文物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5—2027年)》“智慧文博”规划,融合应用“人工智能+”,建立重点科研基地和科研人员个人工作室,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十四五”期间发布实施文物保护地方标准20项。建强队伍,提高文博单位高级技术岗位比例,实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开展“京博之星”人才培养,设立市属文博单位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连续举办北京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社会共建,印发《北京市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试行)》,设立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务平台,服务社会企业参与文物保护,一批文物在腾退修缮后展示开放。筑牢防线,将文物安全纳入北京市各区政府绩效考评,建成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文物安全管理网络,完成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建成文物安全监管平台,提升文物管理信息化水平。

北京市文物工作者牢记北京作为世界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使命担当,将始终以首善标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开创系统保护和深化改革在京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北京市文物局)

责任编辑:杨亚鹏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