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信息
视力保护色:
福建南平:厘清文化遗产“责任账” 传承历史文脉“接力棒”
日期:2025-11-04 作者:福建省文物局 字号:[ ]

近年来,福建省立足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需求,聚焦领导干部离任交接环节的痛点难点,在南平市试点探索建立“责任明确、交接规范、监管闭环”的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机制,纳入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实绩清单,构建“在任担责、离任交责、失职问责”新格局,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福建样本”。截至2025年9月底,南平市已有43个乡镇(街道)完成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

明晰权责边界,构建全覆盖保护网络

首创离任交接制度。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若干措施》,指导南平市制定《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工作机制(试行)》,在全国率先建立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工作机制,明确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离任时交接的相关内容、程序与责任,确保“新官必理旧账”、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责“不断档”。

建立分级责任体系。划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网络,明确县乡两级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业务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建立领导挂钩包干责任制,按文物级别对应行政责任人,压实所有权人、使用人的直接责任。针对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武夷山国家公园等涉及多个责任主体的复杂情况,采取“一事一议”机制,厘清各方职责边界,形成“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全面覆盖”的保护责任网络。

凝聚五级联动合力。建立由党委、政府统筹,文物部门主导,财政、自然资源、住建等相关单位协同,乡(镇)村两级落实,志愿队伍补充的“五级联动”保护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由文物部门“单打独斗”向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全员保护”转变,全面提升保护工作整体效能。

规范交接运行,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完善基础档案。加快建成名录体系完备、梯次合理、传承有序的省市县乡四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名录库,形成文化遗产“身份账户”。依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综合管理系统,推动文化遗产基本信息、保存状况、价值评估等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共享,为后续保护提供完善的基础档案信息。目前,南平市已完成文物复查3920处,调查新发现文物732处。并将光泽县新发现文物何家潭遗址推荐申报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量化保护任务。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量化珍贵文物保护、传统村落修缮、历史建筑活化等管理、开发的责任清单,明确领导干部任期内维护修缮资金投入、实施进度、成果效益等关键指标,以任务量化激发工作主动性。采取经验交流座谈、一对一“传帮带”等方式将历任领导的“实战经验”转化为新任干部的“履职指南”。如,顺昌县要求乡镇(街道)接任党政主要领导在三个月内完成辖区内文化遗产实地调研,确保底数清、情况明。

化解风险隐患。建立已整改清单、处置中清单、遗留问题清单“三单联动”机制,规范文化遗产隐患问题处置流程,在清晰传递任期内问题整改情况的同时,加大处置、遗留清单中问题的跟踪落实,对其逐一销号、销账,推动保护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前瞻治理转变。

强化常态监管,筑牢可持续安全根基

常态巡查守好防线。建立“日常巡查守底线、月度检查抓细节、季度体检诊隐患、年度抽查促落实”的四维一体常态化巡查监督机制,加强涉火、涉盗、涉雷、涉虫、涉淹、涉倒等“六涉”风险隐患排查修缮治理及保护规划落实。编制《南平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指南》及“流程一览图”,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引。2025年以来,南平市共排查县级以上文保单位42处,发现并整改隐患问题68处,整改率达100%。

数字监管提升效能。搭建“南平市文物数字监管平台”,对632处文保单位实行分类分级分区域管理,动态监管巡查隐患,可视化呈现风险分布,实现“一屏观全域”,该平台具备远程监控、语音警示及部分点位“一键灭火”等智能处置能力,有效提升风险早期响应与处置效率。开发“南平市文物数字地图”微信小程序,方便公众了解文保单位信息,拓宽社会参与监督渠道。

实施考评压实责任。将文化遗产离任交接作为干部“交业继责”的关键环节,构建“清单交办—过程督导—结果应用”的全流程评价机制,重点核查交接清单完整性、问题整改实效性、责任传递清晰度,并将评价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挂钩,对因履职不力导致文化遗产遭受破坏或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形成“离任有评价、评价有反馈、结果有运用、失职必问责”的刚性约束和鲜明导向。 

(福建省文物局)

责任编辑:杨亚鹏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