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湖南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在国家文物局指导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以新发展理念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对照任务书、路线图,锚定创建文化强省目标真抓实干、砥砺奋进,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形成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全省文物工作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新格局。“十五五”谋篇蓄势,催征起航,湖南文物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扛牢使命责任,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坚持“保护第一”:构建大保护格局,以担当之心守护文明瑰宝
湖南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在全省范围内为文物保护工作拉开“安全网”,纲举目张构建起大保护工作格局,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文物保护利用理念深入人心。
文物保护工作高位推进,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十四五”时期,湖南文物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发展新气象。202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将“文物保护”纳入对市州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2023年,出台《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明确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在湖南文化建设史、文物保护利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24年,印发实施《湖南数字文博产业发展规划》等3个长远规划,其中《湖南省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是以省级人民政府名义公布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文件。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等重大活动得到国家文物局、湖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全面实施文物“四级巡查”的“长沙模式”,年均出动检查人员2万余人次,持续加强文物安全监管与执法。
文物资源家底进一步摸清,工作基础不断夯实。经统计,湖南有不可移动文物20366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514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增2个,总数达6个;核定公布第十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228处;成功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1处,实现文物领域国家级示范区零的突破。登录的可移动文物藏品200余万件(套),备案博物馆新增41家,总数达200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新增11家,总数达53家;博物馆年平均举办陈列展览数量新增431项,达931项;全省革命文物资源总量和重要革命文物资源数量居国内前列,其中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300余处,完成公布三批次革命文物名录。完成全省13个市州116家博物馆馆藏文物重新鉴定复核,构建省市县三级文物资源档案和电子化数据库。
文物保护工作深度融入全局发展,协调与融合更明显。国家文物局与湖南省政府签署《关于推进湖南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省部共建;举办全省跨部门“文物保护利用”专题培训班;统筹城乡发展,国土空间中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持续推进,坚持整体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研学游、文物主题游径等。2025年,“边城往事·从文故里”文物主题游径入选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推动流散79年的长沙子弹库帛书回归入藏。协调与融合的发展趋势促进文物保护工作深度融入“三高四新”全局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
深化考古探源:强化阐释研究利用,以实证之力增强文化自信
湖南将考古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以扎实的考古成果为依托,不断深化考古研究与阐释利用,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城头山遗址
大考古思路落实落地,考古成果实证文明起源。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洪江高庙遗址、临武渡头古城遗址等9个主动考古发掘项目收获颇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湖南考古基地启动建设。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建设,开展沿途文物资源调查;专题考古取得重大进展:澧县鸡叫城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大型木构建筑遗存填补我国史前建筑空白,获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桑植官田遗址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临武渡头古城遗址实证湖南较早开发利用锡,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十四五”时期的考古工作,在构建起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回答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重大命题上,贡献湖南担当。
考古成果坚守人民立场,文化遗产赋能美好生活。依托重大考古成果,“考古资源”逐步走向“考古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城头山遗址、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通过遗址展示、考古体验、文创开发一体化建设,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2023年,湖南在文物保护领域创建国家级创新区——湖南长沙湘江文化遗产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公共考古”实践,将考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定期向公众开放考古工地,让考古走进中小学,与博物馆合作,举办“发·现——长沙考古七十年成果巡礼”“吉光片羽——湖南考古出土陶瓷特展”。《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火热出圈,“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数字展馆等入选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名单。考古成果通过博物馆展示、媒体传播、教育融合等方式转化为精神滋养,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注入文化底蕴与活力。
激发创新活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以改革之刃夯实发展根基
湖南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破除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深层障碍,夯实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基,在博物馆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标志性成果,文物事业充满活力。
推进省市联动体系化建设,构建全省博物馆“一张网”。省市联动是为更好盘活“藏品”与“空间”存量、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上的一大创新。锚定“一核多元”融合型总分馆体系目标,全省市县博物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湖南省博物馆为龙头、各地市县馆协同发展的省市联动新格局,湖南省博物馆相继与衡阳市博物馆、岳阳市博物馆、怀化市博物馆及梅溪湖艺术馆等联袂推出“湘见万年”特展,提质改造其基本陈列,取得良好的效果,湖南省博物馆在湘潭市博物馆挂牌成立分馆,省市县博物馆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省市联动’盘活全省文博资源 构建文物惠民新格局”入列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名单。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2025年首批公布乡村博物馆39家,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推进文博人才队伍建设,人才保障持续增强。2025年,出台《关于加强文博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对全省文博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部署,为实现全省文博人才队伍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撑。高度重视文博人才引育,聚焦打造高校文旅服务新高地,形成文博人才“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实现湖南本科人才教育零的突破。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携手湘潭大学成功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人才结构逐渐优化,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考古发掘、展陈策划、数字化保护等领域的人才梯队正在形成。湖南省博物馆升格为副厅级事业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扩充编制,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加强活化利用:强化科技赋能支撑,以时代之智赓续文明传承
在实现“三高四新”宏伟蓝图中,湖南主动作为,与时代同频、与科技共振,奋力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让文物“活”起来,“科技赋能、文物出圈”的发展成果亮点纷呈。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充分利用现有高科技手段,率先在全国展开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探索尝试,全力支持推进数字文博大平台、国家级文物场景化展示和智能技术实验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实施以来,各地积极响应推进文物保护科技化进程,开展湖南省文物动态数据资源库项目,建成省级文物三维数据资源库,实现对重点文物“一张图”式管理。依托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在三维扫描、材质检测、病害监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湖南文物数据资源建设居全国前列,湖南省博物馆牵头制定《湖南数字文博产业发展规划》,免费开放数据获得全国首批“数据要素X”典型案例,与湖南广电芒果数智共建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用户超5200万,共上线文物超3.5万件,推动文物场景化展示与智能技术国家实验平台落户。
活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加强数字化建设,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实体语言资源博物馆——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落户湖南省博物馆;探索“馆园融合”的新模式,探索“文物+”的发展路径,服务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文物与书画界首次探索联合创作大型国画考古长卷《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推动湖南史前文明和中华远古文明更好“走出去”;开发红色旅游、文物主题游线路等,推动传统资源向现代文化生活延伸。“十四五”期间,“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之“卓越之星奖”,“一念·辛追梦”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