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重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考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推动全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展望“十五五”,重庆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谋划未来五年文物事业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文物实践新篇章。
坚持高位推动,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将文物工作纳入文化旅游强市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要内容安排部署,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保障,纳入区县“文化报表”考核每季度赛马比拼,召开全市文物工作会议、革命文物工作会议、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研究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改革、红色资源等工作,重庆市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深化重庆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战略合作协议》,为文物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市人大颁布施行《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修订《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以地方性法规方式推动文物保护。市委、市政府出台《贯彻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的具体举措》《重庆市红岩革命旧址保护区管理办法》《重庆市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20余份,出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峡文物保护利用、石窟寺保护利用等专项规划,强化文物保护刚性约束和制度引领。

修缮后的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大楼
共同唱好“双城记”。联合四川成立川渝联合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基地、巴蜀世界遗产联盟、西南博物馆联盟、川渝革命纪念馆联盟等,联合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资阳大足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入选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联合编制的《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获批实施,联合发布川陕苏区首批革命文物主题游线路,共同完成涪江流域考古资源调查,推动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美丰银行旧址打造为成渝金融法院。联合举办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川渝主会场活动成为常态。
建强机构人才队伍。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强文物管理机构编制政策文件,大足石刻研究院升格为市级文物部门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全市所有区县均挂牌成立文物局。建立文物保护协同管理机制,成功创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西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成重庆市革命文物保护中心、重庆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山地革命文物保护试验室、重庆考古文博学院等文物保护机构。加强文物人才队伍建设,市级文博机构新增编制73个,新增文博领域“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6名、总量达11名,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1人,2024年全市文物机构从业人员达3648人、文博高级职称346人、考古从业人员320人。
坚持保护第一,保护状况明显改善
摸清资源家底。扎实开展“四普”工作,组建普查队136支、队员910人,复核“三普”文物25908处,新发现文物3371处、新发现率11.5%。全市登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64处,新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总数达449处,全面建立起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和数据库。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17处、两批可移动革命文物868件(套),调查认定红色标语535条。
实施系统性保护。实施文物保护项目870个,全面划定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达100%,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总体良好,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有效改善。实施以红岩革命旧址为代表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建成开放红岩文化公园一期、二期项目,曾家岩、红岩村、虎头岩“红色三岩”提升项目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渣滓洞、白公馆、南岸王朴烈士旧居、酉阳南腰界红三军旧址等得到有效保护展示。实施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石窟寺保护利用工程,市政府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实施大足石刻宝顶山摩崖造像圆觉洞综合性保护工程,完成中小石窟寺保护利用示范项目32个,大足石刻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山”全面开放,出版的《大足石刻全集》,填补我国大型石窟寺考古报告空白。实施以三峡文物为代表的长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政府等联合出台《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修复三峡出土文物5600件(套),44部三峡工程重庆库区考古报告已出版18部,建成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建成开放忠县皇华城、万州天生城、云阳磐石城3个三峡考古遗址公园。

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重庆市育才学校旧址
筑牢安全底线。每两年组织开展区县政府履行文物保护责任评估,文物保护单位巡查率100%,排查整改文物火灾、安全生产隐患1300余项,累计破获文物犯罪案件6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5人,追缴文物611件(套)。建立文物与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和文物执法“双出现场”机制,重庆市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批准擅自在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逊敏书院”的保护范围内进行挖掘作业案入选全国文物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
深化考古研究,文明探源成果丰硕
实施主动考古。累计完成考古项目759个,出土文物1.9万件(套),出版考古专著31部。首次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心开展内河水下考古。全面落实重庆中心城区“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建设”用地清单制文物考古前置改革,出台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共实施考古前置项目334项、考古调查61.2平方千米,有效保障市级重大工程。
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进入结项阶段,基本理清巴蜀文化的起源和特征,完成先秦早期制盐技术的系统模拟实验,实现重庆盐业考古研究方法、技术与认识的新突破。加强巫山龙骨坡考古探索东亚人类起源,新发现合川钓鱼城遗址宋代城墙城门、高等级建筑区,全面厘清遗址功能布局、防御体系,巫山大溪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渝中老鼓楼衙署遗址考古、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考古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实施专项考古。通过持续不间断考古研究阐释,推动涪陵白鹤梁题刻、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蜀道(荔枝道)、中国传统盐业遗产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巨丰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加快推进“蜀道考古研究”,牵头完成蜀道荔枝道主副线调查,发现各级古道308段,共登录沿线不可移动文物349处,其中新发现212处,是六条蜀道干线中里程最长、新发现路段及文物线索最多的一条古道。探索中小石窟寺保护工程中考古前置及一体化保护新模式,实施中小石窟寺调查勘探与发掘6项,创设《大足石刻研究》学术期刊。完成重庆考古标本库房及考古展示中心主体封顶。
强化有效利用,以文物赋彩美好生活
深化博物馆改革发展。建成历史、革命、抗战、工业、自然“五大博物馆群”,全市博物馆备案数量达151家,增长43.81%,平均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等级博物馆由24家增加到39家,增长62.5%。全市博物馆新增藏品6662件(套),文物总数达到151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2万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功纳入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建设,完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基本陈列改陈、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扩容升级等重点项目。深化博物馆总分馆制建设,以总馆带动中小博物馆全面提升管理和展览水平,开展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重庆南岸区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全市博物馆年均基本陈列数量达260个,年均推出展览近700个,年均接待人数达4000万人次。出台《重庆市民间收藏文物公益性鉴定咨询服务管理办法》,确定4家公益性社会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公益鉴定160余场(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等3家试点单位累计开发文创产品1473款。红岩革命故事展演700余场次,入选2023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
促进文物活化利用。开展930处国有文物建筑资源资产调查,研究制订国有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办法,坚持以用促保和“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推动历史文物、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旧城改造有机结合,盘活国有文物建筑资源。加强外交外事历史资源保护利用,将史迪威将军旧居打造成中美民间人文交流重要平台。依托文博单位建成A级旅游景区75家,打造旅游休闲街区24处,红色旅游A级旅游景区26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渣滓洞、白公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长江索道、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开埠遗址公园、南岸下浩里、湖广会馆、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史实展馆等文博单位成为文旅打卡“必选项”,“踏寻红岩足迹·感悟红岩精神”等4条红色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强化文物科技赋能。全市科研人数达200人,累计开展144个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11个,文物领域专利授权数量(项)达到60项,出版专著和图录74册,发表论文522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并先后获得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研究等7项专利,成功举办首届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学术研讨会。开发上线“巴渝文物”数字化应用,归集24类4308项文博数据105万条,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开展白鹤梁题刻、明代秦良玉服饰等3D数据采集,建成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和文物考古数字化研究中心。大足石刻研究院获批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上线数字博物馆及“云游·宝顶”项目。重庆云上博物馆成功入选202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数字文化新应用项目。
(重庆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