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新闻
视力保护色:
辽宁:精准发力 多点突破 “十四五”文物工作成效显著
日期:2025-11-15 作者:辽宁省文物局 字号:[ ]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十四五”期间,辽宁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活化利用等核心任务精准发力,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树立区域标杆,以科技赋能推动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多维度强化文物古迹与革命文物保护,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优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为辽宁文化强省建设筑牢根基,也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辽宁实践”。

“四普”工作树标杆,安全机制筑屏障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辽宁省率先发文成立省级双组长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普查工作;承办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东北片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同步开展省级培训班及省级试点工作。通过普查,辽宁进一步完善文物登录制度,优化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机制,让文物管理更具规范性与时效性。

构建起全时段、多维度的文物安全长效机制。规范文物安全管理流程,致力于统筹部署日常与重要节假日、汛期等特殊时段的文物安全工作,并同步开展文物安全工作情况统计,及时掌握研判全省文物安全形势,确保安全管理无死角。

同步推进“三防工程”建设与制度完善,为文物安全再加“防护网”。“十四五”期间,辽宁累计完成“三防工程”立项100余项、批复方案60余项、技术验收40余项。制度层面,辽宁积极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规范“三防工程”管理;开展普法宣传,提升社会文物保护法治意识;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持续推进文物领域配套改革,让文物保护管理既有“硬措施”,也有“软保障”。

发掘研究双提升,文明探源成果丰

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聚焦“北方长城地带文明进程研究”重大课题,开展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考古发掘,证明了红山文化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祭祀礼仪规范与明显的制度化特征。牛河梁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将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线向历史纵深推进约五六百年。此外,辽宁举办“文明发端地 古国牛河梁”牛河梁红山文化最新研究成果论坛、首届查海论坛和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为主题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暨“新时代大讲堂”等多项活动,搭建起东北区域文明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辽宁重点发力红山文化研究,围绕“聚落与社会——红山文化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课题,开展面积超5000平方公里的专项调查,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存近百处;对超10万平方米的红山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勘探。推进《辽宁省红山文化调查》和《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的编写,完成有关红山文化研究七十年、2004—2023年红山文化考古工作等成果的出版工作。同时,完成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数字化平台建设,并成功应用于田野考古工作。

在边疆考古领域,开展大凌河干流区域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完成辽宁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填补了东北地区石窟寺类遗存研究的学术空白;开展了手工业考古;重启三燕考古。水下考古同样取得历史性发现,通过大鹿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现甲午海战中沉没的扬威舰和超勇舰。

古迹保护多维度,保护展示同发力

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方面,辽宁逐步提升遗产价值共享水平与公众服务能力,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和巡查监管制度;实施五女山山城、沈阳故宫监测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数十项。

石窟寺与大遗址综合保护效果显著,辽宁先后对万佛堂石窟、广济寺古建筑石质文物、香炉山岩画等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的前期勘察,完成了五女山山城、三燕龙城遗址、凤凰山山城等6项遗址保护工程,实施沈阳故宫古建筑群、南满医学堂旧址、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等10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文物建筑焕发新活力。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推进《红山文化及牛河梁遗址价值研究》和《牛河梁遗址保护规划(2025-2040)》的编制,指导完善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制度,查海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获批。

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有序落地,实施奉国寺、兴城古城、五女山山城等数字化保护工程。

辽宁大连旅顺口军民融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功。推动军产文物“一责两权”改革,探索政府协助保障、公益项目委托、市场主体运营等军民融合创新模式,基本形成军地协作、共保共用的示范效应。

革命文物强保护,红色资源焕活力

革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持续发力。全省开展革命文物保护项目计划立项评审60余项,为革命文物修缮保护提供支撑;同时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先后公布721处革命文物名录,完成全省革命文物总体情况调查及专项调查,系统梳理红色资源家底,为精准保护奠定数据基础。

革命文物展示传播成效显著。2021年,辽宁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功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省15家单位累计推出20多项精品展览,吸引社会广泛关注。“十四五”期间,辽宁4家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入选国家级教学基地,8部革命主题展览成功入围国家级精品展览名单,红色文化展示影响力持续扩大。

革命文物研究阐释不断深化。辽宁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系统总结阐释辽宁作为“六地”的红色标识及核心价值,实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展览展示工程,打造并推介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革命类主题展览项目;加大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弘扬力度,推介抗联历史研究书籍,拍摄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史纪录片,让红色历史通过文字与影像得以鲜活留存。

革命文物运用方式持续创新。推动重点纪念场馆开展文物数字化展陈,让红色文物“活”在云端;建立辽宁革命文物数据库,实现红色资源系统化管理。此外,积极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举办红色旅游推介活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抗联忠魂,薪火相传”“红色血脉,继往开来”等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构成辽宁红色旅游核心矩阵。

跨区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冀热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辽宁正积极整合片区内相关资源,编制实施《辽宁省东北抗日联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2025-2035年)》。

博物馆激发新活力,社会文物齐跃进

逐步健全博物馆体系,实现数量与质量双突破。在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中,辽宁省3家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13家博物馆晋升国家二三级博物馆,等级博物馆总数达34家;积极推进博物馆备案工作,备案博物馆数量增至142家。辽宁有序推进博物馆领域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十四五”期间,辽宁累计完成15个馆藏珍贵濒危、材质脆弱文物保护修复项目,29个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6个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成功搭建博物馆数字展示与利用平台。

博物馆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深化,多维度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智慧博物馆建设初见成效,推进博物馆智慧化管理与展示服务,拓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云展览”体系。辽宁开展主旋律展示传播工程,实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活动,同时组织全省博物馆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爱国主义展览,推出40个重点展览项目,传递主流价值。在青少年教育领域,实施青少年教育展示工程,充分利用博物馆深化馆校合作机制,组织博物馆开发、遴选30堂博物馆精品课程,创建青少年教育活动品牌;“十四五”期间,全省博物馆累计开展社会教育和公益活动近1.6万场,接待中小学生近1000万人次。

“十四五”期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批第三批涉案文物鉴定机构资质,进一步完善鉴定服务能力。同时,辽宁实施文物市场监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文物市场协同监管和服务体系,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常态化、机制化,指导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形成“市场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协同监管格局。在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细节上,辽宁及时依法依规完成文物商店、文物拍卖资质审批,严格开展拍卖标的审核,做好年度文物拍卖、购销情况统计汇总。2022年以来共完成8场文物拍卖会的4000余件(组)拍卖标的审核和监拍。

下一步,辽宁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高质量完成辽宁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谋划编制《辽宁省“十五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辽宁省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条例》,组织开展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遴选,核定公布辽宁省第四批革命文物名录,实施沈阳故宫、义县奉国寺、万佛堂石窟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做好活化利用,挖掘文物价值,聚焦核心任务,筑牢安全防线,扎实推动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辽宁省文物局)

责任编辑:杨亚鹏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