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保护理念,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创意经济相融合,加快推动运河工业遗产廊道建设,将工业“锈带”转变成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2020年至2022年,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表彰奖励”。2023年全国工业旅游暨大运河工业遗产峰会在常州成功举办,会上发出“大运河工业遗产保护常州倡议”。
把准“大方向”,变“老念想”为“新蓝图”
将大运河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纳入《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常州市旅游促进条例》《常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政策法规体系,提出构建“工业+文旅”业态体系框架。进一步制定《常州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细化落实工作责任,全力打造“工业遗产+博物馆”“工业遗产+文化创意”“工业遗产+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城市特色”等一批精品工程。
做好“旧文章”,变“老厂房”为“新地标”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动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大运河沿线工业遗存的实地调研和情况梳理,摸清工业遗产“家底”,现有38处工业遗产。推荐24处工商业遗产列为不可移动文物,推荐8处代表性工业遗产列入江苏省革命文物。完成恒源畅厂旧址、大成三厂旧址、福源米厂旧址等16项工商业遗产修缮工程,保护工业遗产历史风貌。以工业遗存为本体、以档案材料为依托、以运河文化为魂魄、以共享传承为初心,通过系统性规划和创造性改造,建成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常州百年工商档案展示馆、常州纺织博物馆等工商业文化展馆14处,再现常州工业发展历程。
叠加“新生态”,变“老遗址”为“新空间”
积极引导以“工业遗产+”的概念,将工业遗产与艺术展示、文化创意、公共休闲、研学旅游、影视拍摄等功能融合。近年来连续建成运营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国光1937科技文化创意园、博济五星智造园、南港码头休闲街区、弘阳1936等十余个重点文化创意休闲项目。“古运河畔老工厂”华丽转身为“常州文化新码头”。在工业遗产中嵌入“我们的节日”“阅读大运河”“大运河文创节”“大运河戏剧周”“常走大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厂房边的夏日夜市、旧车间里的先锋艺术,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
凝聚合力,探索出一条可持续保护之路
城市更新大潮中,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走上保护再利用的道路,但缺乏持续资金支持、开发利用模式同质化的问题仍然存在。而常州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坚持以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各工业遗产的自主力量。工业遗产的管理单位大多与原有企业一脉相承,仍有部分“活”的遗产,生产操作区与保护展示区紧密结合。工业遗产的保护展示已经成为培养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拓展销售市场的重要途径,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也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稳定的资金和人员保障。
文脉赓续,探索出一条城市精神传承之路
运河工业遗产是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佐证。常州始终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常州运河城市文化的研究展示紧密结合,让工业遗产所蕴含的“经世致用、实业兴邦”的精神持续激励新时代常州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专门成立了“大运河工业遗存及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举办“2022年大运河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学术研讨会”,邀请百余名高校学者和专家齐聚常州,共同研究工业遗产保护策略。相关单位连续编印《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内涵研究》《常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镏金岁月——常州大运河百年工业》等书籍,系统性地展示工业遗产价值研究和保护利用成果。多个工业研学基地列入江苏省“大思政课堂”、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戚机厂火车文化园区为例,2025年已有近万名学生分批走进戚机厂,体验工业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常州参与建设的“百年工商”文物主题游径入选国家文物局等三部门推介的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案例。
“活”在当下,探索出一条与城市同频共振之路
常州坚持将工业遗存的保护、活化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融入推动旧城更新、复兴老工业地段的城市发展大局。常州经开区运河段沿线汇聚了戚机厂、戚电厂、大明厂等历史悠久的百年名企,成为该区域重要标识和文化血脉,推动工业遗产与现代制造的和谐共生。恒源畅厂变身的“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江苏运河最美地标,平均每年吸引70多万名游客。运河五号所在的三堡街乘势而上,成为常州夏日夜市顶流,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运河五号的引导下,黑牡丹科技园等12个企业成功创成省级工业旅游区,运河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形成规模效应。常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建设案例入选《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创新案例集》。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