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主题论坛在杭州举行
10月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良渚论坛”分论坛“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杭州举行。论坛全面展示了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年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经历的起步探索、加速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引领四个发展阶段,系统介绍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展示阐释等方面的主要成绩,重点阐述了2012年以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的代表性成果。国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世界遗产地管理者代表参加,进行专题演讲26场。“大道之行 美美与共——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纪念展”同步举办。

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在苏州举办
近日,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在苏州举办。会议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以“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5位嘉宾围绕会议主题,从多个维度分享了前沿思考与实践路径。大会期间,发布了国际博协《博物馆学辞典》中文版、《中国博物馆无障碍建设指南》等成果,中国博物馆协会自然科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中国特色博物馆学建构的国际比较”“共生·共享·共建: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自然科技博物馆建设”4个平行论坛同时召开。

山西
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开幕
10月23日,“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开幕。该基本陈列围绕“塑、铸、书、树、母”五大主题,将建筑实物、遗址现场与文物陈列在展区中穿插呼应,系统梳理了从晋祠到三晋、从祭祀到文明的文化谱系,不仅聚焦“晋国之祠”“晋水之祠”的传统内涵,更将中华祭祀文化置于文明演进大背景中进行呈现。展览区域覆盖晋祠博物馆多处核心建筑与新增展区,其中陈家息庐、翰香馆、待凤轩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晋城召开会议推进太行古堡群保护工作
日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创新暨晋城太行古堡群申遗主题会在山西晋城召开。会议聚焦“守护文化根脉、创新保护路径、助力申遗攻坚”核心主题,通过两场平行主题论坛及多场研讨会,深入探讨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关键议题,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注入新思路。各方围绕“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怎样让传统村落‘活’起来”等议题展开交流,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实践参考。

辽宁
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出土60周年暨东北亚青铜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在沈阳举办
日前,“青铜铸文明 交流促共生”——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出土60周年暨东北亚青铜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在沈阳博物馆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汇聚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东北亚青铜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设置主旨演讲、分组研讨、遗址考察及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重点探讨了青铜冶铸与中国早期国家结构、东北亚青铜文化格局演进、郑家洼子文化源流及东北系青铜短剑起源等关键课题。

江苏
苏州塘北遗址填补太湖东部青铜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空白
近日,塘北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在江苏苏州举办。国内1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认为,塘北遗址是后马桥文化的代表性遗址,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太湖东部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填补了这一时期的序列空白。同时,该遗址出土的“后马桥文化”遗存具有典型性,系“后马桥文化”时期的代表性遗址,因与“泰伯奔吴”时代相当,为探索吴、越文化的起源与形成提供了重要实证。

浙江
绍兴首次发现越国高等级祭祀遗迹
10月20日,浙江省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稽中遗址最近考古进展及塔山和畅坊遗址考古成果。其中,在塔山和畅坊遗址首次发现的越国高等级祭祀遗迹,与《越绝书》记载的越王勾践于龟山“炤龟”祭祀活动高度吻合。在稽中遗址发现的建筑基址系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越国大型建筑基址,据碳十四测年,相关遗存距今约2500年,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勾践建都历史,为探寻越国都城格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福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研讨会在泉州召开
10月19日至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研讨会在福建泉州召开。近百名来自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非洲地区的政府机构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遗产领域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参加会议。在主旨演讲中,中外专家围绕“加强世界遗产提名能力建设”“数字创新促进遗产保护与管理”“世界遗产教育与高校合作”等议题,分享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在圆桌讨论中,与会人员聚焦《内罗毕成果文件》落地,为世界遗产提名与能力建设寻路径、解难题。

福州马尾发现百年清末炮弹
日前,在福州马尾区沿山东路改扩建项目(董氏宗祠附近)的施工现场,发现一枚埋藏百年的清末炮弹。这枚炮弹的铅壳和弹头等部分保存完整,专家初步判断其制造于1870年左右,是一枚未使用过的德国进口75毫米克虏伯炮弹。晚清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引进了大量西方军火,克虏伯火炮被清军广泛使用,这枚炮弹可能是当时船政水师或沿岸防御体系装备中的一部分。专家认为,该炮弹是“师夷长技”的重要物证。

河南
郑州商城发现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10月19日,“郑州商城与夏商文明暨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国内外2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旨在系统梳理郑州商城70年来考古工作的标志性成果,深化夏商文明研究,为支撑国家“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筑牢学术根基。主旨发言和分组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通过60余场学术报告,围绕“郑州商城发现与研究”“夏商文明研究新进展”“商文明多学科研究”“夏商考古新发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深化夏商文明研究贡献智慧。

洛阳出台《全面提升龙门石窟保护利用水平行动方案》
近日,河南省洛阳市出台《全面提升龙门石窟保护利用水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围绕保护、研究、传播三个方面部署了12项重点举措。在保护方面,将通过加强景观保护、加大科技投入、搭建科研平台、压实安全责任等举措,全面提升石窟寺整体保护能力;在研究方面,将聚焦基础研究、价值阐释和人才培养,构建完整的石窟寺价值研究体系;在传播方面,将通过数字赋能、丰富文化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和深化对外交流,增强龙门石窟的国际影响力。

湖北
湖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座谈会在大冶召开
10月20日,湖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座谈会暨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讨活动在大冶召开,活动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指导,湖北考古遗址公园联盟与大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座谈会为大冶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并发布《大冶铜绿山2011—2018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报告》。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委会、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单位代表围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践与思考、运营发展情况、遗址活化利用的实践与探索、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进行分享。

四川
四川推进运用地质科技加强文物保护
10月21日,四川省文物局与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召开工作座谈会,围绕如何发挥地质科技优势、深化多领域合作、共谋“十五五”规划,推动四川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座谈会明确,双方将签订战略协议,加强沟通协作,推动工作落地,要求加强文物资源调查与数字化管理合作,强化文物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推进文物材质研究与保护技术创新,共建跨学科人才队伍与科研平台,为四川文物保护提供持续智力支持。

陕西
秦始皇帝陵木质建筑结构遗存首次系统性研究成果发布
日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合作,在国际考古研究期刊Antiquity上发表了新成果——《秦始皇帝陵木质建筑结构遗存》。研究人员对采集自兵马俑一、二号坑、百戏俑坑及石铠甲坑的657份炭化木质建筑构件样品进行了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秦始皇帝陵修建中的木材资源利用情况,为理解秦国资源动员、劳动力组织等问题提供重要信息。

甘肃
“石窟寺保护利用及文化传承发展”专家创新大讲堂系列活动在敦煌举办
10月19日至24日,“石窟寺保护利用及文化传承发展”专家创新大讲堂系列活动在敦煌举办。活动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甘肃省文物局支持,敦煌研究院、敦煌市人民政府承办。来自全国20余个省份的270余名文旅、文博、科研及人社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聚焦石窟寺保护利用及文化传承发展,围绕石窟寺文物保护、石窟考古、文化弘扬三大核心主题,开展专题报告、案例分享及现场教学活动,通过深入交流与协作,共同探索石窟寺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新路径。

新疆
吐鲁番学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暨第七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近日,吐鲁番学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暨第七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吐鲁番举办,国内外近200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以“打造吐鲁番学研究新高地:诠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主题,设立考古文博、语言·宗教艺术、历史文献、文物保护4个分组,涵盖吐鲁番出土历史、宗教、语言文字资料所体现的中华文明元素等8个重点领域,深入探讨学科前沿话题,发布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全方位推动文物保护、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