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宋代墓葬中的铜鼓到明代摩崖上的修路记,从苗民古碑的诉讼故事到土司地区的祠庙合一,每一件沉默的文物都在诉说着贵州高原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
作为国家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对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深厚的贵州而言,意义尤为特殊。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作为全省民族文物专项调查的主要承担单位,以学术为纲、实践为要,聚焦“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简称“三交”)主题,在黔山秀水间深入田野,对423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点及40处“四普”新发现文物点进行调查,不仅系统摸清了民族文物家底,更挖掘出文物背后鲜活的历史叙事,让沉睡的文化遗产“开口说话”,也为高校科研、教学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专业体系夯实民族文物“家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叶成勇介绍,贵州历史上长期的民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遗产体系,而此次“四普”专项调查,正是要为这些遗产建立科学、系统的“文化档案”,既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也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与一般性文物调查不同,此次专项调查更注重文物背后的深层内涵。团队采取“资料收集-田野调查-资料归档-深度研究”四段式工作法,在传统测绘、记录基础上,融入口述史访谈、地方文献梳理与多学科交叉解读,力求“透物见人、见事、见精神”。
进入田野调查阶段,区域差异成为显著特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地的“三交”文物多集中于明清时期,彼时正值贵州民族融合的关键阶段;而乌江以北的遵义、铜仁等地,文物时间跨度更长,可追溯至秦汉、唐宋,清晰勾勒出民族交往的“长时段逻辑”。“不同区域的‘三交’特征互补,拼合出贵州历史文化生成的完整图景。”叶成勇说。
截至9月26日,团队已完成全部调查工作,形成《贵州省民族文化文物“四普”专题调研报告》。报告综合文物遗存、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系统梳理了贵州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脉络,深入划分并剖析了贵州高原山地历史文化区的内涵,揭示其内在演进逻辑。在此次调研中,10个调查小组构成核心力量:黔东南地区设2个小组,其余市(州)各设1个小组,每组由1名带队教师与2至3名学生组成。师生全程协同合作,既保障了调研工作的专业性与深度,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
“透物见人”讲好民族“三交”故事
“文物普查不是简单地拍照、登记,而是要‘透物见人’。”这是调查组始终秉持的核心准则。贵州民族大学团队在普查中坚持“田野史学”理念,将文物调查与人、社会、历史深度融合。
在铜仁,调查组发现“祠庙合一”现象——寺庙兼具家族祠堂功能。“这背后是土司依托寺庙管理地方的智慧。”叶成勇解释说,“明代内地传入的佛教和道教,需要依托土司力量,而土司则利用寺庙的经济功能提升治理能力。这种文化交融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一种制度创新。”
在开阳县,“蓝秧碑”则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民族互动史。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载了乾隆年间苗族先民蓝秧与当地何氏家族的经济纠纷——蓝秧两次打官司,最终胜诉后刻9通碑,以1通总碑、8通分碑记录经过。若仅看碑文,故事脉络较简单,但在原开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何先龙的协助下,团队挖掘出大量口述史料与地方记忆,还原了官司细节,让碑文背后的经济史、区域开发史脉络更清晰。“没有地方专家的帮助,我们可能只看到‘一块碑’,而看不到‘一段民族交流史’。”团队成员感慨道。
文物普查,不仅是专业工作,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要通过文物,讲好贵州各民族共同开拓、守望相助、共建家园的故事。”叶成勇笃定地说。
田野间培育有温度的文化守护者
“以前觉得历史都在书本里,现在才知道,历史还在田野的石碑上、老人的讲述里。”2024级历史学专业学生张绍平的感受,道出了团队“实践育人”的成效。此次普查不仅是文物调查,更是贵州民族大学“田野史学”人才培育模式的生动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在与文物、与地方的对话中,既提升专业能力,也培养文化情怀。

安顺市普定县反字岩古彝文调研现场
团队打破专业界限,整合文物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力量。对大一新生而言,从资料整理到田野丈量,再到深度解读,全过程参与让他们对专业有了具象认知。“给文物定位要反复核对卫星地图,测量数据要精准到厘米,报告必须‘论从史出’。”2024级历史学专业学生刘敬秋说。此前她对“水东文化”一无所知,而在开阳县马头寨宋氏土司总管府遗址,通过观察古建筑遗存、查阅博物馆文献,这个“陌生概念”变得可知可感。
更深层的收获,是文化情怀的涵养。学生们既见证了思南县乌江博物馆、麦地村禹王宫等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也目睹了“黔中砥柱”被淹、盘信镇禹王宫废弃的遗憾,更为基层文物保护者的热爱与坚守所动容。“文物保护不是口号,而是责任。”正如叶成勇所言:“文物工作要有温度,唯有对历史怀有深情,才能真正做好传承。”
数字化推动文化资源活态传承
目前,团队已完成各区域的资料收集、野外调查与总结归档,正着力推动成果转化,让普查收获的“数据”变成服务文化传承的“资源”。
“双百工程”是重点规划之一——团队计划筛选100个能体现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三交”内涵的文物点,一方面汇编成案例库,确保每个点的资料准确翔实;另一方面推进数字化工作,为重要文物点制作短视频、纪录片,让文物故事“活”起来、“走”出去。同时,“贵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已启动申报,普查获取的7500余张图片、访谈素材、学生实践记录等将系统入库,既服务学术研究,也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惠及更多师生。
“此次专项调查不仅是做研究,更是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力量。”叶成勇表示,未来团队将立足专业优势,针对贵州“三交”文物推出严谨且生动的解读内容;并持续培养学生的“文物情怀”,鼓励毕业生无论是否从事相关行业,都能“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文物”,成为民族文化的自觉守护者。正如2024级文物专业研究生盈佳欣所说:“我还不确定未来是否能走上文物保护工作的岗位,但‘四普’经历让我更爱家乡,也更懂责任。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自觉。”
(贵文 图片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