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信息
视力保护色:
浙疆同心护文脉 共筑团结根脉深
浙江以文物保护援疆书写“文化润疆”新篇章
日期:2025-10-16 字号:[ ]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指引下,浙江立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文化富集优势,将文物保护援疆作为“文化润疆”工程的核心引擎与重要抓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出文旅援疆“双珠”计划等系统性行动,在文物抢救保护、学术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援助,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阿克苏地区文化繁荣与民族团结注入强劲动力。

浙江立足阿克苏“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并存”的资源禀赋,于2023年启动文旅援疆“双珠”计划,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深度嵌入区域发展规划。为系统性守护阿克苏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浙江文物保护援疆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先、科学规划”原则,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与项目落地力度。“十四五”期间,浙江向阿克苏地区投入文物援疆资金,精准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7项,实现了从文物本体修缮到周边环境整治、从考古勘探发掘到数字化建档、从学术研究到展示利用的全链条提升,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在具体实践中,浙江文物保护援疆工作聚焦“点线面”结合的保护格局:“点上突破”重点文物修缮,对库车市龟兹小巷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女子师范学校进行陈列布展,同时完成吐拉汗·沙吾提民居、库尔班·卡德尔民居的修缮工程,让百年建筑重焕风貌,成为展示龟兹民俗文化的鲜活窗口;“线上串联”打造文化游径,在宁波援疆指挥部的倾力支持下,库车市“丝路遗珍·千年龟兹”文物主题游径成功入选国家级优秀案例,该游径串联起3处世界文化遗产、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形成一条贯通古今的“丝路文化走廊”,让游客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络;“面上覆盖”推进系统性保护,打造齐兰古城数字化展馆,通过3D建模、VR体验等科技手段还原古城风貌,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感;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培训基地,并对柯坪县驼城博物馆进行内部展陈升级,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效益、社会效益转化。此外,考古勘探、文物数字化采集、文保工程等项目在拜城、温宿、沙雅等地同步推进,让不可移动文物得到全方位、立体化守护。

为打破地域界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浙江与阿克苏地区携手,以“我爱浙疆·文润百年”文化润疆“百万”系列活动为载体,深化文博领域合作,构建起“互联互通、互帮互助、互学互鉴”的行业协作机制。

在展览交流方面,两地创新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共谋划的模式:浙江省博物馆将“良渚的世界”展览引入阿克苏,让边疆群众近距离感受长江流域良渚文明的璀璨与厚重;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则带着“丝路遗珍——阿克苏地区文博院珍藏丝路货币展”走进浙江杭州、金华,通过一枚枚承载着丝路贸易记忆的货币,讲述西域与中原互通有无的历史故事。这种双向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学术研究领域,援疆资金为阿克苏地区挖掘文化内涵、深化历史认知提供了有力支撑。拜城县分别于2021年、2025年组织召开两次“刘平国刻石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刘平国刻石”及相关历史问题、西域文献与西域历史、石窟壁画与造像艺术、丝路考古与西域文明、丝路研究学术史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并汇编成“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些研究不仅填补了西域历史文化研究的部分空白,更以实物证据与学术论证,清晰展现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明了新疆是由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共同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事实。

文物援疆如同涓涓细流,以润物无声的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疆大地深深扎根,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下一步,阿克苏地区将持续深化援疆合作,让文物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为新时代地区发展注入持久文化动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供稿)


责任编辑:赵军慧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