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市、广东省、上海市、山东省等四省市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将文化援疆作为重要内容,聚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文物保护利用的薄弱环节和迫切需求,通过智力、资金、项目、人才等多维度、立体化的援助模式,为喀什地区文博事业注入强劲“新动力”与“新活力”,有力推动喀什地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迈上新台阶,助力讲好中国新疆故事的喀什篇章。
深挖历史底蕴 助力文旅融合
对口援疆省市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要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为此,援疆省市援助资金精准投向提升喀什地区文物展示内涵的关键领域,重点支持一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地域特色的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有效推动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泽普县清·黑水营文化遗址(麦德利斯遗址)修缮项目。该遗址是清代新疆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关联着国家统一和边疆治理的历史记忆。援疆资金支持了对遗址建筑本体的精心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17.25平方米的门楼、242.7平方米的厢房以及50米的围墙进行修缮,为后期进行历史研究和阐释,挖掘背后蕴含的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提供了基础。项目的实施,不仅抢救保护了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更有助于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课堂,对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具有积极作用。
徕宁城遗址展示利用项目。徕宁城是清代喀什地区的军事防御和行政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援疆资金以瓮城为中心,进行13400平方米的环境整治提升,并进行标识系统建设与配套建设室外基础设施,从而让“困”于围墙之中的瓮城城门,从“深闺”走向大众,生动展示喀什古城的城市发展进程、历史布局、功能分区以及昔日风貌,使参观者能够穿越时空,理解喀什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和城市发展脉络,提升了喀什历史文化的整体展示水平,是自觉增进喀什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认同的生动实践。
上述项目的实施,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更侧重系统性挖掘、梳理和展示喀什地区深厚历史文化的内涵。它们将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联成珠,形成了一条条清晰的历史文化脉络,丰富了喀什地区文化旅游的产品供给和质量,使文物保护成果真正“活”起来,惠及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
建设文博阵地 筑牢传承根基
博物馆是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的主阵地。对口援疆省市瞄准喀什地区文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现状,重点支持博物馆新馆建设及现有馆舍的展陈提升改造。
巴楚县博物馆新馆建设及内部展览展示项目。新馆总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包括场馆建筑设计、施工以及内部常设展览的策划与布置。该馆充分考虑现代博物馆的功能需求和地方文化特色,以巴楚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自然资源为基础,分为“汉唐巴楚丝路华章”“南疆沃土水墨绿洲”“梦回古城——托库孜萨来沉浸式展厅”“百年巴楚——巴楚社会发展历程展”等主题,运用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展示手段,系统讲述了巴楚从古至今的发展故事,改变了当地缺乏高标准文物展示平台的历史,为公众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享受空间,成为一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博物馆。开馆两年多来,参观者数量超30万人次,2024年8月巴楚县博物馆成功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
叶城县博物馆和英吉沙县展陈提升改造项目。针对现有博物馆展陈理念落后、设施老化的问题,上海、山东等援疆省市对其内部展览进行全面提升,包括更新硬件设施,优化展线布局,对展览内容进行深度策划和重新设计。新的展陈让叶城县博物馆的407件(套)文物、英吉沙县博物馆的213件(套)文物得以在叙事性表达的语境下展示,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运用数字化技术增强互动体验,使博物馆的展览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力。
这批高质量文博阵地的建成与提升,为喀什地区“让文物说话”提供了坚实的现代化展示平台。它们不仅是保存和展示历史文化的殿堂,更是开展社会教育、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场所,有助于形成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格局,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提升专业能力 激活内生动力
对口援疆省市在投入资金改善硬件的同时,高度重视喀什地区文博领域“软实力”的培育,着力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
引进精品临时展览,丰富文化供给。各援疆省市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富集、策展能力强的优势,以每年2个的频次组织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临时展览送至喀什。如“孔子文化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民间年画·喀什农民画展”促进不同地域民间艺术的交流互鉴;“双星耀中华——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的革命之路展”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览”则紧扣时代主题,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援疆省市精品临时展览的引入,丰富了喀什地区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共计吸引10万人次观众,开阔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视野,促进了文化交流。

山东博物馆“以干代培”项目
开展“以干代培”学习,强化人才培养。针对喀什地区文博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的现状,援疆省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组织喀什地区文博业务骨干近40名同志赴山东博物馆进行“以干代培”式跟班学习。学员直接参与具体的藏品管理、文物保护、展览策划、宣传教育等工作,在实践中迅速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这种“沉浸式”的培养方式,为喀什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人才队伍。
实施“传帮带”,提升科研水平。喀什地区博物馆累计选派10名专业技术人才加入援疆政策支持的专家团队,完成古道调查研究、史料整理与汇编以及展览施工等多项工作,积极参与喀什地区历史文化的价值阐释,为未来保护利用工作,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加鲜活、更有说服力的正确阐释提供坚实基础。
这些“软实力”建设举措,精准滴灌,有效提升了喀什地区文博机构自身的“造血”功能,培养了本土化、专业化的文博人才,提升了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喀什文博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彰显制度优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圳市、广东省、上海市、山东省四省市对喀什地区文物保护利用的对口援助,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深远影响。
显著改善了喀什地区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条件。一批重要遗址得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一批现代化、高标准的博物馆展陈空间建成或提升,文博事业的硬件支撑得到根本性加强。
有效提升了喀什地区文博事业的综合能力。通过引进展览、人才培养、技术援助,当地文博队伍的专业素养、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事业发展后劲更足。
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对口援疆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四省市的无私援助,体现了先富帮后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展现了全国人民支持新疆发展的团结力量,是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的生动体现。
对口文化援疆是“文化润疆”工作的具体实践。通过持续性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生动揭示了喀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舞台,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有机组成。这些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项目,潜移默化地增进了喀什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
展望未来,喀什地区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仍任重道远。喀什地区将继续与深圳市、广东省、上海市、山东省等对口援疆省市在前一阶段取得的丰硕成果基础上,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完善合作模式,推动喀什地区文博事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巩固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喀什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基、文化根基在喀什大地深深植根、枝繁叶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