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至13日,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十二次年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本届年会以“新时代考古学的使命与担当: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考古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负责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宁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宁夏考古人青灯黄卷、筚路蓝缕,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发展作出了宁夏贡献。今年西夏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是让全国考古学界为之一振,是中国考古学人践行新时代使命与担当的杰出范本。
陈星灿强调,本次会议将以扎实的学术成果和开放的学术视野,展现新时代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深化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脉络研究,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作为和担当,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考古工作的战略定位、时代方位和当代价值,着力推进中国考古事业向专业化、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化发展迈进。
开幕式后进入主旨发言环节。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马强对宁夏考古工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通过对玉器内涵的分析,阐释了良渚文化的宇宙观、天人合一观;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从文献和考古材料入手,探讨如何看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中对王朝国家的划定结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从广阔视角分析了汉唐宋时期气候变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分享了中国考古走出国门赴阿联酋对阿尔努杜德和阿尔马塔夫遗址阶段性考古发掘取得的成果。
随后的学术研讨环节,聚焦“新时代考古学的使命与担当: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这一主题,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考古学阐释、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新进展、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研究、大一统王朝视角下的汉唐考古研究、丝绸之路考古与东西方文化交流、西夏陵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考古学研究、科技手段在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利用等7个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
据介绍,自1979年成立以来,中国考古学会已在全国各地召开了21次全国性学术年会,有力推动了考古学各学科领域的交流与互动。作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十二次年会,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立足新时代,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学理支撑。本次会议彰显了中国考古人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服务文化传承发展的担当作为。
(张小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