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大寒 你穿羽绒服、贴暖宝宝了吗? 古人也有自己的“取暖神器” 还是少女心爆棚的粉色款 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
画珐琅开光鸟兽椭圆手炉
01 冬季取暖好物分享 200多年前的“暖宝宝”
找找这幅画中的“暖宝宝”在哪里?

△清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 故宫博物院藏
答案揭晓

△清 画珐琅开光鸟兽椭圆手炉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精致小巧,颜值在线 没错,这就是200年前的“暖宝宝” 手炉 又称捧炉、袖炉 顾名思义 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进行取暖 当时的“暖宝宝”如何实现“自发热”?

△清 画珐琅开光鸟兽椭圆手炉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的内胆中可以添置木炭 盖面镂空,用来通风换气 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 整个“暖宝宝”摸起来温热而不烫手

将香料随炭饼一并放进炉内 手炉还可以变身“移动香薰” 一炉两用,成了人们的常备雅器 清代诗人还专门写诗赞美手炉: 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
02 狮子嬉戏、松鹤长春 古人“小窗”发来吉祥“图包”
细看粉色多巴胺手炉表面 会发现有古人投送来的吉祥“图包” 海棠形的边框里 远山朦胧,树木葱郁 狮子正在带娃玩耍

仙鹤袅袅而立 两旁皆是松树秀石

在器物表面勾画出“窗框” 框内再绘上纹饰的做法 叫作“开光”或“开窗” 独特的构图方式 给手炉增添了几分别致的意趣 两扇“小窗”里更是盛满了 古人隔空送来的祝福: 祝你家慈有爱、福寿绵长~
03 一键开启“温暖模式” 古代还有这些“取暖神器”
没有暖气的古代 人们如何温暖过冬? 设计精巧的“取暖神器”不可或缺 ↓↓ 清宫中最常见的取暖用具 就是“火盆”

△清人绘《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装上木炭,放在地面、炕上、桌案上 人们就可以围拢过去温手暖脚 冬日夜晚一起“围盆夜话” 听着木炭燃烧发出的白噪声 温暖又惬意

△清 掐丝珐琅夔凤三足大火盆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还会在室内使用熏炉 在炭火内放上香料 取暖的同时还可以散发香气 起到熏染衣物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为了防止炉盆内火星外溅 熏炉通常配有成套罩盖 让室内暖融融的同时避免了火灾风险

△清 掐丝珐琅夔龙纹亭式熏炉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捧起手炉 就是捧起了温暖 200年前的大寒 也许古人正用着手炉 与我们一同隔空感受冬的尾声

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 联合制作
责任编辑:杨亚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