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新闻
视力保护色:
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9.21-9.27)
日期:2024-09-29 字号:[ ]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顺利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有力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9项;土遗址、丝织品、壁画等文物保护关键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6833家博物馆接待观众9.4亿人次;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取得积极成效;文物价值阐释传播工作影响广泛;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成功促成43批次、19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召开

9月24日,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理顺保护管理体制、探索中国特色保护实践、实施保护展示重大工程、推动现代科技手段赋能、参与国际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工作进展。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理顺保护管理机制。要加强统筹协调,构架遗产“大保护”格局。要坚持价值保护,持续加大保护修缮力度,系统提升展示传播水平。要坚持人民至上,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服务保障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要注重价值挖掘,增强现代科技手段赋能。要持续推进申遗,扎实做好西夏陵、景德镇、三星堆申遗和潜力项目培育。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活动举办

9月26日,“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活动在北京举办。活动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政府承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长城学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办。活动上,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保护长城 加我一个”长城保护2024年公募活动正式启动。有关嘉宾就“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的探索和展望”等主题作主旨报告。活动代表围绕“长城保护管理”“长城价值研究”“长城社会参与”进行研讨交流。

 


《何以中国》《寻古中国》荣获第28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9月21日,第28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揭晓,《何以中国》《寻古中国》等荣获优秀电视纪录片奖。《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研究成果,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系统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形成与早期发展。《寻古中国》由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以“寻根探源,叩问来处,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为主旨,全景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和发展历程。

 

 

北京

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举办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市文物局承办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举办。中外文博专家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论坛播放北京中轴线宣传片,全面介绍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和保护成果,展示多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典型案例,举行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签约仪式。5个专业沙龙同步举办,中外文博专家共话理论创新、前沿技术与行业发展,从不同视角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北京考古·走进圆明园”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举办

9月22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圆明园遗址管理处、北京考古学会在圆明园文源阁遗址举办“北京考古·走进圆明园”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20名市民、学生走进圆明园文源阁考古发掘现场,实地查看宫门、御路、河道等发掘成果,观摩宫殿园林类遗址发掘流程,与考古专家面对面交流,了解考古工具使用方法,亲身体验考古发掘。活动旨在及时分享圆明园考古工作成果,普及考古知识,充分发挥考古资源的教育科普功能,营造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氛围。

 

 

天津

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创建110周年国际研讨会举行

近日,“交流互鉴 传承创新”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创建11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会议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外办主办,天津自然博物馆承办,来自中、法、美等国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纪念北疆博物院创建110周年,以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主旨报告与平行会议上,中外专家学者围绕“交流互鉴 传承创新”“博物馆学与博物馆史研究”“中法人文交流对话”等主题各抒己见,分享前沿科研成果,探讨如何在新时代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

陵川发现北朝晚期石窟遗存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陵川宝应寺石窟的调查资料。研究发现,从窟龛形制、造像组合、造像特征综合判断,该石窟以北朝晚期遗存为主,后世有补凿、改刻、修缮,从石窟规模判断应为地方官吏或富贵乡绅所为。除元朝的重修碑碣外,壁面阴刻、墨书多处题记。石窟所在区域周边10至30公里内分布有多处北朝晚期的石窟遗存。该石窟的发现进一步补充晋城地区北朝石窟遗存的资料,对深化研究石窟艺术、佛教传播路线、两都佛教造像相互影响、佛教信仰的地域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

“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举行

9月22日,“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在赤峰举办。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赤峰博物院、红山文化博物馆承办。会上发布《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70年报告》;公布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发掘情况,截止目前,已明确该地点为一处集墓葬建筑与祭祀建筑为一体的红山文化遗存,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石器;汇报“山巅筑古国:牛河梁遗址新发现报告”等考古发掘项目情况。与会嘉宾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对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和探究方向进行分享讨论。

 

 

上海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工作启动

近日,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工作计划于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期间实施,发掘区位于古船南端,布设4个探方,面积约为124平方米,深度约3米。考古试掘遵循从上至下、由晚至早的原则,以探方、船舱为基本工作单位,船体内外同时向下发掘。此次试掘目标是从垂直方向解剖了解古船整体结构,同时对于考古、现场文物保护、船体支撑加固、测绘等工作进行方法和流程的验证,为下一步全面开展考古发掘和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安徽

中国古代陵墓实验室考古研讨会召开

9月21日,中国古代陵墓实验室考古研讨会在淮南举办。会议由安徽省文物局指导,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与会代表介绍秦东陵、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樟树国字山战国墓、殷墟商王陵等大型墓葬和车马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交流武王墩一号墓、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的科技保护与实验室考古方法,分享晋、蒙、辽、皖、赣、鲁、陕等地的实验室考古经验,探讨实验室考古人才培养方式、土遗址保护利用与地下方舱建设案例,在考古出土遗迹整体迁移提取方法科学化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江西

《江西省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专项规划》发布

近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江西省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专项规划》,明确江西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实施保障,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规划》围绕“江西风景独好”品牌体系,综合全省文物资源及保护利用现状、赣鄱文化类型特征,推进考古探源、瓷行天下、万里茶道、千年书院、建军大业、四个摇篮、热血长征等12大主题品牌。根据适旅化原则以及交通格局匹配关系,细化建设遗址公园、青铜王国、千年瓷都等29条具体文物主题游径。

 

 

山东

青岛首次联合开展水下考古勘查工作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组队完成天津市武清区北运河水下考古调查。这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首次联合开展水下考古勘查工作,采用多波束、旁扫声呐、浅地层剖面、磁力仪等多种物探手段,累计完成测线600公里,实现对北运河北部河段的全覆盖测量。双方将围绕破解水下考古勘查工作中的瓶颈制约、探索建立水下考古探测技术方法体系、充分发挥海洋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作用等,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前置工作,为水下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地质力量。

 

 

河南

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项目奠基

9月21日,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项目奠基仪式在洛阳举行。建设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举措。该项目位于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凝聚央地考古力量、培养专业考古队伍、汇聚学术资源、推动考古研究成果转化和社会共享的重要途径,致力建设成为集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成果展示、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平台。

 


仰韶先民面貌首次被复原

9月24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进行科技分析,5000多年前仰韶先民面貌首次被复原。技术团队在充分运用颅面复原技术的基础上,联合古DNA研究、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初步对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先民面貌进行相对准确和科学的复原。团队采集仰韶先民头骨定位点超过401万个,再用遗传背景最为接近的人群为其贴上肌肉组织,通过基因分析来预测肤色和毛发,目前复原精准度在90%左右。

 

 

湖南

耒阳发现东汉晚期珍贵墓葬

近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该院联合耒阳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对耒阳市烈士陵园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共清理出5座两汉时期墓葬。其中,M1为带墓道的穹窿顶多室砖墓,结构复杂且保存相对完整,由台阶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及左右耳室组成,通过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判断其时代为东汉晚期,出土陶鼎、簋、壶、屋模型、铜鐎壶、铁剑及五铢钱等随葬品39件。该穹窿顶砖室墓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丧葬习俗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海南

“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开幕

9月27日,“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在琼海开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主办,分为“探渊寻珍”“水府琳琅”“巧缮焕新”三个部分,展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两处沉船遗址出水文物408件(套),故宫博物院等借展文物34件(套),全方位呈现水下考古发现、发掘过程、科技应用与成果以及繁荣的古代海上贸易,带领观众开启沉浸式深海考古之旅。

 


《海南省国家文物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印发

近日,海南省财政厅、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印发《海南省国家文物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将于10月15日起正式施行,有效期为5年。《办法》明确国家文物保护资金管理和使用原则,划分各相关单位职责,规定保护资金的使用范围和严禁支出范围,明确保护资金的分配方式,对保护资金的申报流程以及申报项目要求进行具体明确,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对省级财政部门与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市县财政部门与市县文物主管部门以及项目实施单位的职责进行明确。

 

 

重庆

2024长江文明论坛开幕

9月25日,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开幕。论坛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以“长江文化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长江沿线省(区、市)高校、社科机构、文博机构专家学者参会,共话文明传承、共商文化交流,重点围绕文化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开展深入研讨,力争推出更多具有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的重要研究成果,推动长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论坛配套举办第十三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

 

 

陕西

《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工作指南》发布

9月25日,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陕西省地方标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工作指南》,将于10月24日起实施。《指南》的发布实施标志着陕西省在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工作的实施、管理走向体系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指南》从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对陕西省内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项目技术工作内容、项目实施工作流程的全过程进行规定,为全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及文物收藏单位规范有序地开展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甘肃

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座谈会召开

9月23日,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座谈会在敦煌召开。会议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承办,以“传承弘扬莫高精神 加快建设典范高地”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敦煌研究院80年发展历程。会议设置2个分论坛,与会代表围绕“加强合作交流,助力‘典范’‘高地’建设”“传承弘扬莫高精神,促进一院六地高质量发展”进行研讨交流,进一步凝聚共识,共同推动敦煌研究院高质量发展。


 

“创新与发展:敦煌学研究的新使命”学术研讨会举行

9月21日至22日,第七届敦煌文博会“创新与发展:敦煌学研究的新使命”学术研讨会在敦煌举行。会议由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艺术交流互鉴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集中展示敦煌学研究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深入挖掘敦煌文化遗产的价值,共同推动敦煌学研究的发展、敦煌文化艺术在当代的传播弘扬与创新转化,为“把研究院建设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新疆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喀什分中心揭牌

9月23日,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喀什分中心在喀什大学揭牌。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负责学术及业务指导,指派专人驻喀什分中心开展工作;喀什大学提供相应的科研办公、考古资料整理场地、设施设备,选派相关教师及学生参与分中心科研工作等;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负责整合各方优势,促成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喀什地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发挥文化遗产与考古工作管理职能,为喀什分中心开展联合田野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整理、学术研究等提供行政及政策指导。

 

责任编辑:杨亚鹏
分享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