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巨龙、山河多娇。穿越两千年、横跨四万里。是长城,见证了历史沧桑与时代巨变,是长城守护着民族繁衍,保护中华文明传承不息,世代赓续。初秋的北京延庆,晨曦微露,9月26日,“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活动在北京延庆八达岭举行。
慷慨激昂的歌词“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抒发内心情感,“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长城犹如一种精神信仰图腾,象征着一种不可动摇的精神力量。
道不尽——长城保护任重而道远
来了北京,都要去长城看看。当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游客爬上长城饱览其雄姿时可知否?整整40年前,《北京晚报》《北京日报》联合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等单位,共同发起“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开创了社会集资修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先例,邓小平同志、习仲勋同志欣然为该活动题词。正是这短小精悍、朴实简练的八个字,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感召了无数海内外的赤子之心、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从而推动长城保护上升到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长城保护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2006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次为一个专门的文物保护单位立法。同年,长城资源调查启动。2016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国长城保护报告》,部署开展《长城保护条例》实施情况专项督查。2019年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2020年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2023年印发《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通知》。正是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不断加强,我国长城保护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保护管理示范案例,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党赓续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
诚如“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文物保护活动组织发起者、北京晚报原评论部主任苏文洋所言“这个活动在人们心中播下了长城保护的种子。”此后,长城的修缮方式不断优化,从以对文物本体抢险加固、清除安全隐患为首要任务,到开展研究性修缮,新时代长城保护又被赋予新的内涵。诚然,长城保护理念也在从“被动的抢救性发掘”向“主动地预防性保护”转换,摇身一变让长城也考古,保护修缮以考古研究为前提,考古为研究性保护工程提供信息源支撑。树立考古先行理念,让考古成为新时期长城保护原则的研究性长城保护的必要环节。
“考古发掘让长城变得有温度。”尚珩说,他既喜欢爬长城、又专业学考古的,如今就职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长期致力于长城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我们发现了灶,火炕。从而可以了解戍边士兵是怎么过冬的,因为他们不是巡逻而是驻守。还有碳化植物的发现,经鉴定,除了粟黍外,还有坚果类、枣类、豆类,甚至还发现了花椒,我猜测可能与制作当地小吃‘火勺’有关。”的确,这样的考古解读给长城加温又加料。
长城广泛分布于我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4个县、市、区,作为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长城保护仍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长城分布范围覆盖我国北方地区的农牧交错地带,积累了复杂深刻的城乡建设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又长期受自然侵蚀风化、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也制约了保护的投入力度。
直面这些针对长城保护的现实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长城沿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完善保护管理机制,秉持正确文物保护理念,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把长城保护同周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保护提升统一起来,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起来,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要大力推动长城保护志愿行动,强化宣传教育,有效促进长城保护成果惠及民生,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共享长城保护成果。”
长城的保护是个永恒的话题,接续努力、久久为功。“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民们回信,深刻阐释了长城的独特价值和守护好长城的重大意义。展望未来,新时代长城保护任重而道远。
说不完——我与长城的故事丰富又多彩
在“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活动现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赠500万元,为全国7481名长城保护员购置装备包,为保护员们再“加油”。五位长城保护员代表上台领取了属于他们的“加油”包。下台后,身穿橘色背心,身后印有延庆区长城保护员字样的石峡村村民刘红岩向记者展示物资“一个黑色的包,里面有登山杖、急救包、应急手电、手套。这些我们平时都用得上。”
石峡村,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西南部,在八达岭古长城和石峡关长城脚下,三面环长城,至今仍有南天门、鸳鸯楼等长城遗迹。
刘红岩在这里长大,打小就与长城结缘。“我从小便听舅舅说守护长城很辛苦但责任重大。舅舅如今已经八十高龄,曾自发守护长城四十余年。”经过笔试、面试和体能测试,原本经营着一家小卖铺的刘红岩成为石峡村首批政府招募的专职长城保护员,2015年,她正式上岗。“打那以后,我每个礼拜都要往返五趟,磕磕碰碰是常事。记忆最深的一次是脚崴至红肿无法下床走路,第二天便让老公去替我巡查。”当问起刘红岩,工作时最怕遇到什么情况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最怕的要数劝阻游客。我们村这部分是野长城,如果劝阻游客原路返回无效,那为了避免危险,我们只能一直跟着,最长的一次足足跟了三个小时。”说起高兴的事,那便是近年来乱丢弃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减少了很多,不仅如此,一些游客还主动拾捡垃圾,积极参与到长城保护中来,这让刘红岩十分欣慰。沿途拍摄美景,一不留神手机里就存了上万张照片。“我想把美丽的长城照片分享给更多人,如果心里不舒服,我就去长城上走走看看。”她笑称:“这比吃药还管用,将来即使退休,只要身体允许,我也要像舅舅一样,把这份责任扛下去,把长城精神传承下去。”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7481名像刘红岩一样的长城保护员,在长城巡查、看护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有别于其他遗址,长城是特殊的。全国7000多名长城保护员更是一群独特的“战士”,在日复一日枯燥的长城守护岗位上发光发热。不同时代的“长城守护人”拥有独自与长城有关的艰辛维护历程,他们与长城的感情故事,珍贵又动人。保护与守护长城功在千秋,成在你我。
看不够——长城的价值延续与传承
“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2019年,两办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着力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统筹长城沿线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博物馆配合建设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弘扬好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构建基于整体价值的长城博物馆价值传播模式。”在谈到中国长城博物馆现状时中山大学周小凤博士说道。
石峡村,因得天独厚的长城资源,守护长城、珍视长城、尊重长城,又因长城而振兴,村民日子越过越好,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由此熠熠生辉。“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长城”村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
也许,我们已经忘记当年烽火台上的硝烟四起,战场上闪烁的刀光剑影,但我们不会忘记在历时两千多年间修筑万里长城的先人。他们惊人的智能、惊人的坚毅以及惊人的创造力,不仅使我们受到巨大的震撼,也给予了我们伟大的启迪。
(张小筑)